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绪论 | 第8-14页 |
(一) 研究对象及背景 | 第8-9页 |
(二)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(三) 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一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| 第14-21页 |
(一)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内涵 | 第14-19页 |
1. 基本概念界定 | 第14-17页 |
2.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(二)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| 第19-21页 |
1. 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| 第19-20页 |
2. 培育新型农民的主阵地 | 第20页 |
3. 实现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| 第20页 |
4. 巩固党在农村地区执政基础的需要 | 第20-21页 |
二、 河南省确山县新安店镇公共文化建设的现状 | 第21-46页 |
(一) 个案基本情况介绍 | 第21-23页 |
1. 区域概况及特点 | 第21页 |
2. 个案的选择及基本情况描述 | 第21-23页 |
(二) 河南省确山县新安店镇公共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| 第23-27页 |
1. 农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| 第23-24页 |
2. 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得到改善 | 第24-25页 |
3. 一系列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乡(镇)和村取得新的进展 | 第25-27页 |
4. 民间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 | 第27页 |
(三) 河南省确山县新安店镇公共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46页 |
1. 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成效偏低 | 第27-34页 |
2. 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重形式轻结果 | 第34-37页 |
3. 文化惠民工程开展过程重建设轻管理 | 第37-40页 |
4. 公共文化活动不能满足农民需要 | 第40-45页 |
5. 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重“物质”轻“非物质” | 第45-46页 |
三、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| 第46-51页 |
(一)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导者——政府的角度 | 第46-47页 |
1. 乡镇政府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 | 第46-47页 |
2. 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足 | 第47页 |
(二)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——农民的角度 | 第47-49页 |
1. 农民对农村文化建设漠不关心 | 第47-48页 |
2. 农村人员的大量流动为文化建设增加了难度 | 第48页 |
3. 农民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积极性不高 | 第48-49页 |
(三)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源——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角度 | 第49页 |
1.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数量不足限制农民参与文化建设 | 第49页 |
2. 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层次不明显 | 第49页 |
(四)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体制的角度 | 第49-51页 |
1. 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公共文化供给失衡 | 第50页 |
2. 文化管理政出多门 | 第50页 |
3. 评估考核机制不完备 | 第50-51页 |
四、 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| 第51-61页 |
(一) 政府及地方领导要提高认识 | 第51-53页 |
1. 把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制度化 | 第51页 |
2. 加强地方政府领导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| 第51-52页 |
3. 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| 第52页 |
4.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人才队伍建设 | 第52-53页 |
(二)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| 第53-55页 |
1. 加强农民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| 第53页 |
2. 巩固并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培训 | 第53-55页 |
3. 把所有群体纳入到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 | 第55页 |
(三) 整合文化资源,实现效益最大化 | 第55-58页 |
1. 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| 第55-56页 |
2. 增加对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数量 | 第56页 |
3.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| 第56-57页 |
4. 保护并合理利用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| 第57-58页 |
(四)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| 第58-61页 |
1.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| 第58页 |
2. 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 | 第58-59页 |
3. 健全公共文化建设的考核机制 | 第59-61页 |
结语 | 第61-62页 |
注释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| 第72-73页 |
致谢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