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引言 | 第8-10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研究 | 第10-24页 |
| 1 黄褐斑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10页 |
| 1.1 黄褐斑的流行病学 | 第10页 |
| 1.2 黄褐斑的组织病理学分型 | 第10页 |
| 2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进展 | 第10-20页 |
| 2.1 中药汤剂辩证治疗 | 第10页 |
| 2.2 中成药治疗 | 第10-11页 |
| 2.3 中药外治 | 第11页 |
| 2.4 耳穴疗法 | 第11-12页 |
| 2.5 针刺治疗 | 第12-15页 |
| 2.6 拔罐放血疗法 | 第15-16页 |
| 2.7 穴位注射 | 第16页 |
| 2.8 穴位埋线 | 第16-17页 |
| 2.9 穴位埋针 | 第17页 |
| 2.10 刮痧 | 第17-18页 |
| 2.11 点穴按摩 | 第18页 |
| 2.12 色素分离 | 第18-19页 |
| 2.13 情志音乐疗法 | 第19-20页 |
| 3 黄褐斑的西医治疗进展 | 第20-22页 |
| 3.1 全身治疗药物 | 第20页 |
| 3.2 局部治疗药物 | 第20-22页 |
| 3.3 局部光学治疗技术 | 第22页 |
| 4 火针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24-32页 |
| 1 研究思路与目的 | 第24页 |
| 2 一般资料 | 第24-27页 |
| 2.1 研究方法 | 第24页 |
| 2.2 研究设计 | 第24页 |
| 2.3 病例选择标准 | 第24页 |
| 2.4 诊断标准 | 第24-25页 |
| 2.5 纳入标准 | 第25页 |
| 2.6 排除标准 | 第25页 |
| 2.7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| 第25页 |
| 2.8 干预措施 | 第25-26页 |
| 2.9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 | 第26-27页 |
| 2.10 疗效判定标准 | 第27页 |
| 2.11 统计分析 | 第27页 |
| 3 结果 | 第27-30页 |
| 3.1 一般资料 | 第27-28页 |
| 3.2 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颜色积分比较 | 第28页 |
| 3.3 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积分比较 | 第28-29页 |
| 3.4 两组疗效比较 | 第29页 |
| 3.5 两组治疗前后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积分变化比较 | 第29页 |
| 3.6 两组患者对疗效满意度变化比较 | 第29页 |
| 3.7 安全性评价 | 第29-30页 |
| 4 分析与讨论 | 第30-32页 |
| 4.1 结果分析 | 第30页 |
| 4.2 火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起效机制 | 第30-31页 |
| 4.3 火针疗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| 第31-32页 |
| 结语 | 第32-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3-37页 |
| 附录 | 第37-45页 |
| 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