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伦理学(道德哲学)论文--家庭、婚姻道德论文

孝文化传播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9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创新点第14-15页
第二章 孝文化的传统内涵与传播方式第15-31页
    2.1 孝文化的传统内涵第15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孝为人之本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孝为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孝为忠第20-23页
    2.2 孝文化的传统传播方式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家庭言传是孝文化传播的起点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学校教育对孝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社会影响对孝文化的他律功能第27-31页
第三章 孝文化传播的现代转型第31-42页
    3.1 孝文化的现代特点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人格平等性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注重感情性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义务双向性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道德自律性第32页
    3.2 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孝文化传播新方式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书籍报刊使孝文化通俗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电子媒介使对孝文化的感觉更加直观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网络传播对孝文化的多元发展第36-38页
    3.3 传播形式下孝文化的失范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前喻文化的衰弱与后喻文化的失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家庭本位让位于个人本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教化功能的转移第40-42页
第四章 孝文化传播的当代意义第42-48页
    4.1 孝文化传播的目标指向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构建新型亲子关系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缓解“空巢家庭”的危机第43-44页
    4.2 孝文化传播作用的发生机制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提高道德素养的起点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提倡养老敬老的社会风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关切老龄社会的发展趋势第46-48页
结论第48-49页
参考文献第49-5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2-53页
致谢第53-54页
附件第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当代中国慈善伦理问题研究
下一篇:鲍德里亚的“消费异化”思想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