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9-15页 |
第1章 “名士”与“世俗化” | 第15-23页 |
1.1 “名士”释义 | 第15-17页 |
1.2 “世俗化”释义 | 第17-20页 |
1.3 《世说新语》:名士世俗化倾向的文本体现 | 第20-23页 |
第2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名士世俗化倾向的诸种表现 | 第23-47页 |
2.1 政局中名士的世俗化 | 第23-30页 |
2.1.1 选官制度转变所体现的自我与利己主义 | 第24-26页 |
2.1.2 文武之别所表现的个体与“礼俗”的抗争 | 第26-28页 |
2.1.3 清谈玄论中对世俗生活的新发现 | 第28-30页 |
2.2 社会阶层交往中名士的世俗化 | 第30-37页 |
2.2.1 名士交往的互利性:财势与声名合作共进 | 第30-33页 |
2.2.2 名士交往群体的局限性:以出身论人 | 第33-34页 |
2.2.3 名士交往中的世俗化:以王戎为例 | 第34-37页 |
2.3 学问价值的世俗转变 | 第37-40页 |
2.3.1 文胜于质:趋向“诡辩”的语言 | 第37-38页 |
2.3.2 领域的扩展:生活向的浅层应用 | 第38-40页 |
2.4 名士世俗化倾向的具体表现:以谢安为例 | 第40-47页 |
第3章 《世说新语》中名士世俗化倾向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47-57页 |
3.1 政治、哲学、文学三位一体人格的分裂 | 第47-51页 |
3.1.1 政治人格改变:被动与主动 | 第47-50页 |
3.1.2 从“文学”的高人一等到自我满足 | 第50-51页 |
3.2 二重身份的纷扰 | 第51-55页 |
3.2.1 王朝稳定的重要力量 | 第52-53页 |
3.2.2 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的主体 | 第53-55页 |
3.3 归属冲突:悲剧的必然性 | 第55-57页 |
第4章 《世说新语》后名士的世俗化:以“世说体”的几个文本为例 | 第57-65页 |
4.1 “世说体”文本中的“名士世俗化” | 第57-61页 |
4.1.1 《世说》与“世说体”文本 | 第57-60页 |
4.1.2 “名士世俗化” | 第60-61页 |
4.2 科举制度与名士世俗化意义的流失 | 第61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