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骗罪中的处分行为研究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绪论 | 第9-10页 |
| 1 处分行为之于诈骗罪成立的影响 | 第10-15页 |
| 1.1 处分行为的立法概况及争议观点 | 第10-12页 |
| 1.1.1 处分行为的立法概况 | 第10-11页 |
| 1.1.2 处分行为的争议观点 | 第11-12页 |
| 1.2 处分行为之于诈骗罪成立的论证 | 第12-15页 |
| 1.2.1 处分行为争议观点的理由梳理 | 第12页 |
| 1.2.2 处分行为必要说的肯定与论证 | 第12-15页 |
| 2 处分行为的界定与构成 | 第15-28页 |
| 2.1 处分行为抑或交付行为 | 第15-17页 |
| 2.1.1 处分行为与交付行为的概念与区别 | 第15-16页 |
| 2.1.2 适用处分行为概念的合理性 | 第16-17页 |
| 2.2 刑法中的处分行为与民法中的处分行为之区隔 | 第17-19页 |
| 2.3 处分行为的构成 | 第19-28页 |
| 2.3.1 处分的对象 | 第19页 |
| 2.3.2 处分的主体 | 第19-20页 |
| 2.3.3 处分意思 | 第20-25页 |
| 2.3.3.1 处分意思之于处分行为成立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| 2.3.3.2 处分意思的内容 | 第22-25页 |
| 2.3.4 处分的行为 | 第25-28页 |
| 3 处分行为的实践展开 | 第28-44页 |
| 3.1 处分对象中的实践难题 | 第28-34页 |
| 3.1.1 诈骗虚拟财产问题 | 第28-30页 |
| 3.1.2 诈骗借据问题 | 第30-32页 |
| 3.1.3 诈骗不法原因给付问题 | 第32-34页 |
| 3.2 处分主体中的实践难题 | 第34-37页 |
| 3.2.1 法人能否成为处分的主体 | 第34-35页 |
| 3.2.2 受骗者与被害人是否必须为同一人 | 第35-37页 |
| 3.3 处分意思中的实践难题 | 第37-42页 |
| 3.3.1 处分意思必要说的实践难题 | 第37-39页 |
| 3.3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37页 |
| 3.3.1.2 问题争议的焦点 | 第37-38页 |
| 3.3.1.3 问题的定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3.3.2 机器能否有处分意思问题 | 第39-42页 |
| 3.3.2.1 问题的提出 | 第39页 |
| 3.3.2.2 问题争议的焦点 | 第39页 |
| 3.3.2.3 问题的定性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3.4 处分行为中的手段问题 | 第42-44页 |
| 3.4.1 问题的提出 | 第42页 |
| 3.4.2 问题争议的焦点 | 第42-43页 |
| 3.4.3 问题的定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结语 | 第44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| 致谢 | 第48-49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9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