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古代文学(~1840年)论文

魏晋时期“建安风骨”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绪论第8-12页
    0.1 选题研究情况综述第8-9页
    0.2 选题研究意义及价值第9-10页
    0.3 选题研究的主要问题第10-12页
1 “风骨”的语源与生成第12-18页
    1.1 “风骨”生成的哲学基础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“气”的哲学内涵及演变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“气”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第14页
    1.2 “风骨”的语源与发展第14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“风”的溯源及意义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“骨”的溯源及意义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“风骨”的生成与发展第17-18页
2 “建安风骨”的内涵第18-28页
    2.1 “建安风骨”内涵的总体特征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否定批判型的风格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乱世感情的萌生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生命意识的高昂第20-21页
    2.2 “建安风骨”内涵在艺术批评中的体现第21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人物品评中的风骨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画论和书法中的风骨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第22-24页
    2.3 “建安风骨”内涵的历史阶段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前期的汉末实录式风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中期的便娟移人文人化风骨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后期的沉着清老式风骨第26-28页
3 “建安风骨”形成的原因与背景第28-38页
    3.1 社会政治环境因素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东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军阀割据战争中的动荡形势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三足鼎立后相对安定的社会局面第30-31页
    3.2 文人的审美群体性的创作需求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曹氏父子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邺下文人集团的形成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尚悲的审美心理第34页
    3.3 文学自身的发展与推进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文学传统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五言诗的发展第36-38页
4 “建安风骨”的当下理论思考第38-45页
    4.1 “建安风骨”的本质特征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文化的裂变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思想观念的碰撞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个人价值的肯定第40-41页
    4.2 “建安风骨”的中国文学体现特征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情感性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历史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整体性第43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7页
致谢第47-48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48-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战国策》寓言研究
下一篇:庄子思想与阿Q精神胜利法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