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学改性勃姆石(γ-A1OOH)用于水相除氟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氟的理化性质及用途 | 第10-11页 |
1.1.1 氟化物的理化性质 | 第10页 |
1.1.2 氟化物的用途 | 第10-11页 |
1.2 氟的分布及对人体的影响 | 第11-13页 |
1.2.1 氟的分布 | 第11-12页 |
1.2.2 氟对人体的影响 | 第12-13页 |
1.3 除氟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3.1 沉淀法 | 第13页 |
1.3.2 电渗析法 | 第13页 |
1.3.3 离子交换法 | 第13页 |
1.3.4 反渗透法 | 第13页 |
1.3.5 吸附法 | 第13-15页 |
1.4 改性活性氧化铝除氟法 | 第15-20页 |
1.4.1 氢氧化钠改性法 | 第15-16页 |
1.4.2 铝盐改性法 | 第16-17页 |
1.4.3 铁盐改性法 | 第17页 |
1.4.4 二氧化锰改性法 | 第17-18页 |
1.4.5 钙、镁涂层改性法 | 第18-19页 |
1.4.6 氧化铜、氧化铁改性活性氧化铝 | 第19页 |
1.4.7 其它改性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0-21页 |
1.6 研究内容 | 第21-23页 |
2 勃姆石的化学改性 | 第23-36页 |
2.1 实验所用仪器和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3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8页 |
2.2.1 硫酸铁改性勃姆石 | 第24页 |
2.2.2 二氧化锰改性勃姆石 | 第24-25页 |
2.2.3 氢氧化钠改性勃姆石 | 第25页 |
2.2.4 硫酸改性勃姆石 | 第25-26页 |
2.2.5 不同种类酸改性勃姆石 | 第26页 |
2.2.6 静态吸附实验 | 第26-27页 |
2.2.7 氟离子浓度测试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8-35页 |
2.3.1 未改性勃姆石静态吸附 | 第28-29页 |
2.3.2 硫酸铁改性勃姆石静态吸附 | 第29页 |
2.3.3 二氧化锰改性勃姆石静态吸附 | 第29-30页 |
2.3.4 氢氧化钠改性勃姆石静态吸附 | 第30-31页 |
2.3.5 硫酸改性勃姆石静态吸附 | 第31-34页 |
2.3.6 不同酸溶液改性勃姆石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3 硫酸改性勃姆石除氟性能及再生评价 | 第36-46页 |
3.1 实验方法 | 第36-38页 |
3.1.1 干扰离子对吸附量的影响 | 第37页 |
3.1.2 吸附等温线研究 | 第37页 |
3.1.3 吸附动力学研究 | 第37页 |
3.1.4 饱和吸附剂的制备 | 第37页 |
3.1.5 氢氧化钠再生法 | 第37页 |
3.1.6 硫酸再生法 | 第37-38页 |
3.1.7 碱-酸连续再生法 | 第38页 |
3.1.8 酸-碱连续再生法 | 第38页 |
3.1.9 解吸率的计算 | 第38页 |
3.2 实验结果 | 第38-45页 |
3.2.1 干扰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2 吸附等温线 | 第39-42页 |
3.2.3 吸附动力学 | 第42-44页 |
3.2.4 再生方法的评价 | 第44-4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硫酸改性勃姆石的表征 | 第46-53页 |
4.1 吸附剂的红外表征 | 第46-47页 |
4.2 吸附剂的 XRD 表征 | 第47页 |
4.3 吸附剂的热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4 吸附剂的 SEM 表征 | 第49-51页 |
4.5 吸附剂的 BET 表征 | 第51-5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结论 | 第53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