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9页 |
1.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选题理由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5-24页 |
1.2.1 民国时期研究评述 | 第16页 |
1.2.2 文革结束前研究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2.3 文革结束后研究评述 | 第17-23页 |
1.2.4 港台及海外研究评述 | 第23-24页 |
1.2.5 结论 | 第24页 |
1.3 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3.1 选题的研究思路 | 第24页 |
1.3.2 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4-25页 |
1.4 概念界定 | 第25-29页 |
1.4.1 儒家、儒教与孔教 | 第25-26页 |
1.4.2 儒教与宗教 | 第26-27页 |
1.4.3 晚清时期的保教运动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立论基点 | 第29-41页 |
2.1 梁启超保教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| 第29-31页 |
2.1.1 晚清社会的秩序危机 | 第29-30页 |
2.1.2 甲午战后民族情绪空前高涨 | 第30页 |
2.1.3 文化冲突对儒家形象的挑战 | 第30-31页 |
2.1.4 今文经学的复苏与流行 | 第31页 |
2.2 梁启超畅言保教的动因与目的 | 第31-33页 |
2.2.1 梁启超提出保教说的动因 | 第31-32页 |
2.2.2 梁启超保教说的目的 | 第32-33页 |
2.3 梁启超保教思想内涵的诠释 | 第33-35页 |
2.3.1 宗教祭祀观 | 第33-34页 |
2.3.2 孟子大同义 | 第34-35页 |
2.3.3 春秋三世说 | 第35页 |
2.4 梁启超同时期重要人物的保教思想 | 第35-38页 |
2.4.1 张之洞的“护教保国”思想 | 第35-36页 |
2.4.2 守旧派的“翼教正学”思想 | 第36-37页 |
2.4.3 洋务派、守旧派与梁启超的思想分歧 | 第37-38页 |
2.5 梁启超保教思想对于戊戌变法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2.5.1 通过保教进行宣传动员 | 第38-39页 |
2.5.2 新旧之争引发戊戌政变 | 第39-41页 |
第3章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新民路径 | 第41-51页 |
3.1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嬗变:从尊孔到新民 | 第41-43页 |
3.1.1 保教非所以尊孔 | 第41-43页 |
3.1.2 淬厉固有,维新吾民 | 第43页 |
3.2 梁启超提倡新民说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2.1 革命情势的变化 | 第43-44页 |
3.2.2 西方学说的启蒙 | 第44-45页 |
3.2.3 严复、黄遵宪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3 新民学说对于保教思想的突破发展 | 第46-51页 |
3.3.1 从文化中国到民族国家 | 第46-47页 |
3.3.2 国民性与现代政治主体的培育 | 第47-49页 |
3.3.3 进化论视角下的自由观 | 第49-50页 |
3.3.4 摆脱礼教束缚的“群治”思想 | 第50-51页 |
第4章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返古开新 | 第51-56页 |
4.1 梁启超晚年思想的保守主义倾向 | 第51-53页 |
4.1.1 游历欧洲目睹“科学破产” | 第51-52页 |
4.1.2 回归儒家坚持“文化调和” | 第52-53页 |
4.2 重估儒家价值:梁启超晚年保教思想分析 | 第53-54页 |
4.2.1 保教——从意识形态到人生哲学的转变 | 第53页 |
4.2.2 儒家文明与国魂、国民认同 | 第53-54页 |
4.3 新文化运动背景下梁启超对其他文化派别的否定 | 第54-56页 |
4.3.1 政治上反对“孔教派”尊孔复辟 | 第54-55页 |
4.3.2 文化上反对“西化派”全盘西化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对于梁启超保教思想的评价 | 第56-59页 |
5.1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政治学意义 | 第56-57页 |
5.2 梁启超保教思想的局限及反思 | 第57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