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中益气汤加味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
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临床研究 | 第13-30页 |
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2 研究对象 | 第13-19页 |
2.1 病例来源 | 第13页 |
2.2 诊断标准 | 第13-17页 |
2.2.1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| 第13-14页 |
2.2.2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4-15页 |
2.2.3 内镜检查诊断及分级标准 | 第15页 |
2.2.4 活检取材 | 第15页 |
2.2.5 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及分级标准 | 第15-17页 |
2.3 试验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7-19页 |
2.3.1 病例纳入标准 | 第17页 |
2.3.2 病例排除标准 | 第17-18页 |
2.3.3 病例剔除标准 | 第18-19页 |
3 研究方法 | 第19-24页 |
3.1 试验方法 | 第19页 |
3.2 具体试验方案 | 第19页 |
3.3 干预方案 | 第19-20页 |
3.4 观察指标 | 第20-21页 |
3.4.1 安全性观察 | 第20页 |
3.4.2 依从性观察 | 第20-21页 |
3.4.3 疗效性观察指标 | 第21页 |
3.5 疗效评价 | 第21-23页 |
3.5.1 病理疗效判定 | 第21-23页 |
3.5.2 胃镜下疗效判定 | 第23页 |
3.5.3 症状疗效评定 | 第23页 |
3.5.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| 第23页 |
3.5.5 安全性评价 | 第23页 |
3.6 统计学方法 | 第23-24页 |
4 结果及分析 | 第24-30页 |
4.1 可比性分析 | 第24-26页 |
4.1.1 性别 | 第24页 |
4.1.2 年龄 | 第24-25页 |
4.1.3 治疗前主要症状 | 第25页 |
4.1.4 治疗前胃镜检查 | 第25页 |
4.1.5 治疗病理组织学检查 | 第25-26页 |
4.2 疗效指标及分析 | 第26-30页 |
4.2.1 临床主要症状疗效比较 | 第26-27页 |
4.2.2 中医证候总疗效比较 | 第27页 |
4.2.3 治疗后胃镜检查 | 第27-28页 |
4.2.4 治疗后病理组织学检查 | 第28-29页 |
4.2.5 安全性及不良反应观察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讨论 | 第30-47页 |
1 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| 第30-36页 |
1.1 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制及病因 | 第30-32页 |
1.1.1 细菌及病毒感染 | 第31页 |
1.1.2 年龄 | 第31页 |
1.1.3 饮食结构 | 第31页 |
1.1.4 肥胖超重 | 第31-32页 |
1.1.5 胆汁反流 | 第32页 |
1.1.6 家族遗传 | 第32页 |
1.1.7 免疫因素 | 第32页 |
1.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| 第32-33页 |
1.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| 第33-35页 |
1.3.1 合理生活饮食 | 第33页 |
1.3.2 药物治疗 | 第33-35页 |
1.3.3 内镜干预及手术治疗 | 第35页 |
1.4 预防慢性萎缩性胃炎变胃癌 | 第35-36页 |
2 中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| 第36-41页 |
2.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| 第36-38页 |
2.1.1 古代医家认识 | 第36-37页 |
2.1.2 现代医家的认识 | 第37-38页 |
2.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 | 第38页 |
2.4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 | 第38-40页 |
2.4.1 中药饮片治疗 | 第38-40页 |
2.4.2 中成药治疗 | 第40页 |
2.4.3 针灸治疗 | 第40页 |
2.5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| 第40-41页 |
3 补中益气汤加味方药组成及现代药理分析 | 第41-45页 |
4 前景展望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4页 |
综述 | 第54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