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燃料矿床论文--石油、天然气论文

裕民地区扶余油层成藏规律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创新点摘要第6-9页
前言第9-11页
    0.1 选题目的及意义第9页
    0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页
    0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9-11页
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第11-13页
    1.1 工区概况第11页
    1.2 地层概况第11-12页
    1.3 沉积特征第12-13页
第二章 构造特征分析第13-36页
    2.1 构造断裂特征分析第13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构造层划分及构造样式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断裂系统特征分析第15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断裂封闭性研究第25-28页
    2.2 区域构造发育史研究第28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古构造图编制流程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古厚度恢复原理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泉四段顶面构造演化史研究第32-36页
第三章 源岩的生排烃量及生排烃史评价第36-48页
    3.1 源岩的地化特征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源岩的发育与分布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有机质丰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有机质类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有机质成熟度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生烃门限的确定第38-41页
    3.2 主力源岩的生排烃期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生烃剖面评价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生烃史评价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排烃史评价第43-44页
    3.3 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分布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生、排烃量的计算方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研究范围内源岩不同时期的生排烃量及生排烃强度评价第45-48页
第四章 油水分布特征及油藏类型第48-59页
    4.1 油气水分布规律第48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平面分布规律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油气水剖面分布规律第51-55页
    4.2 油藏类型第55-59页
第五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第59-79页
    5.1 油源对比及生排烃潜力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油源对比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有效排油范围分布第60-62页
    5.2 油气运移方式、通道及路径分析第62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初次运移机制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二次运移机制第64-66页
    5.3 油气聚集条件研究第66-7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规模较大同生断裂控制河道延伸和展布方位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分流河道砂体是油气聚集的载体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断层(断块)与分流河道砂相交形成有利的断层(断块)岩性圈闭第70-73页
    5.4 控藏断裂类型及其对油水控制作用第73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I 类控藏断层(下称明末开启性断层)对油水控制作用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II 类控藏断层(下称边界断层)对油水控制作用第75-76页
    5.5 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分析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油气成藏模式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第77-79页
结论第79-80页
参考文献第80-85页
发表文章目录第85-86页
致谢第86-87页
详细摘要第87-99页

论文共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全新世以来典型时段季风边缘区黄旗海古水文重建研究
下一篇:基于DM与MapGIS的矿产资源评价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