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农药工业论文--微生物农药论文

金黄色链霉菌AGR0001中磷氮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前言第11-15页
    1. 立项依据第11-12页
    2. 研究路线、内容及意义第12-15页
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第15-58页
    1.1 材料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菌株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质粒和载体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引物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酶、抗生素、化学试剂和试剂盒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5 培养基和缓冲液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6 实验所用部分仪器第16-19页
    1.2 方法第19-5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菌株的鉴定、培养及命名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全基因组结构研究方法和策略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菌株的发酵及产物检测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发酵产物抗真菌活性检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大肠杆菌与链霉菌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操作第31-4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6 金黄色链霉菌突变株构建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7 突变株互补质粒构建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8 RT-PCR检测基因的表达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9 血红蛋白基因在金黄色链霉菌中的整合表达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0 金黄色链霉菌调控蛋白表达纯化第50-5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1 凝胶阻滞第54-58页
第二章 结果和讨论第58-162页
    2.1 S.auratus AGR0001基因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8-8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金黄色链霉菌的重鉴定和命名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基因组DNA的提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全基因组测序、组装结果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基因预测、功能注释及功能分类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差异基因与代谢通路差异分析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6 基因组全部信息作图(环形图)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7 基因组序列提交第7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8 金黄色链霉菌的初级代谢第70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9 S.auratus AGR0001的次级代谢第74-8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0 非编码RNA查找第85-88页
    2.2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查找和分析第88-11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查找和定位第88-9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修正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注释及比较第93-10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PKS模块功能分析及磷氮霉素生物合成路线图第108-111页
    2.3 金黄色链霉菌遗传操作体系的建立第111-1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金黄色链霉菌产孢培养基筛选第111-11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金黄色链霉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外源DNA导入金黄色链霉菌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敲除第117-1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金黄色链霉菌基因敲除突变株的互补第135-1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突变株的生物活性检测第138-1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RT-PCR分析调控蛋白Orf5和NsdA调控的靶基因第139-144页
    2.4 血红蛋白vhb基因在S.auratus AGR0001中的整合表达第144-14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vhb基因质粒载体构建及转化第144-1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构建含有血红蛋白vhb基因的S.auratus AGR0001第145-148页
    2.5 磷氮霉素生物合成调控蛋白的研究第148-15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表达质粒的构建及筛选第148-15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调控蛋白的表达及纯化第152-153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蛋白Orf1、Orf4和Orf5调控的靶目标分析第153-159页
    2.6 总结与展望第159-162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本论文工作总结第159-161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后续工作展望第161-162页
第三章 文献综述第162-202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162-163页
    3.2 新资源、新技术在抗生素新药开发中的应用第163-17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未培养微生物是开发新药的新资源第165-1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新生境是新药的另一大宝库第16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新筛选模型与抗生素的开发第166-1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组学技术与新药开发第16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生物合成学、组合生物合成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第167-171页
    3.3 链霉菌聚酮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第171-17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Ⅰ型PKS聚酮的生物合成第173-17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Ⅱ型聚酮的生物合成第177-17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Ⅲ型聚酮的生物合成第178-179页
    3.4 链霉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机制研究第179-19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途径专一性调控因子对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第180-18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全局性调控因子对抗生素生物合成的调控第183-190页
    3.5 CRISPR-Cas9技术在链霉菌遗传操作中的应用第190-192页
    3.6 磷氮霉素的研究进展第192-202页
附录第202-236页
    附录1 本论文所用菌株第202-206页
    附录2 本论文所用质粒和载体第206页
    附录3 本论文所用引物第206-230页
    附录4 本论文所用培养基和缓冲液第230-236页
参考文献第236-253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第253-254页
致谢第254页

论文共2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阳极抗积碳性能和固态锂电池的研究
下一篇: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嗜鱼外瓶霉(Exophiala pisciphila)促进玉米磷吸收的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