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12-20页 |
1.1 一般资料 | 第12-14页 |
1.1.1 病例资料来源 | 第12页 |
1.1.2 两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 | 第12-13页 |
1.1.3 两组治疗前Glasgou评分比较 | 第13页 |
1.1.4 两组治疗前动脉血PH、PaO_2、PaCO_2比较 | 第13页 |
1.1.5 两组治疗前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比较 | 第13-14页 |
1.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 | 第14-16页 |
1.2.1 诊断标准 | 第14页 |
1.2.2 纳入标准 | 第14-15页 |
1.2.3 排除标准 | 第15-16页 |
1.2.4 脱落标准 | 第16页 |
1.3 治疗方案 | 第16-18页 |
1.3.1 分组 | 第16页 |
1.3.2 药物与仪器 | 第16-17页 |
1.3.3 治疗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 观察指标 | 第18-20页 |
1.4.1 安全性观察 | 第18页 |
1.4.2 临床疗效观察 | 第18-19页 |
1.4.3 治疗前后血气分析PH、PaO_2、PaCO_2检测 | 第19-20页 |
1.4.4 治疗前后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检测 | 第20页 |
1.5 统计学方法 | 第20页 |
2 研究结果和分析 | 第20-25页 |
2.1 安全性检测及脱落病例 | 第20页 |
2.2 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0-21页 |
2.3 治疗后气管插管率比较 | 第21页 |
2.4 治疗后Glasgou昏迷评分比较 | 第21-22页 |
2.5 治疗后动脉血PH、PaO_2、PaCO_2比较 | 第22页 |
2.6 治疗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7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7.1 临床疗效及Glasgou昏迷评分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7.2 动脉血血气分析结果分析 | 第24页 |
2.7.3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结果分析 | 第24页 |
2.8 不良反应 | 第24-25页 |
3 讨论 | 第25-41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25-26页 |
3.2 肺性脑病发病机制 | 第26-28页 |
3.3 肺性脑病现代医学治疗 | 第28-30页 |
3.4 肺性脑病的机械通气治疗 | 第30-33页 |
3.5 传统医学对肺性脑病的认识和研究 | 第33-37页 |
3.5.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| 第33-35页 |
3.5.2 中药治疗肺性脑病 | 第35-37页 |
3.6 醒脑静对肺性脑病的治疗研究 | 第37-41页 |
4 存在问题和展望 | 第41页 |
结论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8页 |
附录 | 第48-49页 |
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| 第49-50页 |
综述 | 第50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1-72页 |
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