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临床学论文--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--皮肤病、性病科论文

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

摘要第6-8页
ABSTRACT第8-11页
英文缩略词表第12-13页
前言第13-15页
临床研究第15-23页
    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页
    2 临床资料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研究对象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研究标准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黄褐斑的西医诊断标准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黄褐斑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纳入标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排除标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研究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第16-17页
    3 研究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分组方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一般资料比较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治疗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器具准备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取穴处方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操作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生活指导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3.4 观察方法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5 观察标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黄褐斑患者抑郁状态评定标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黄褐斑严重程度判定标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3 黄褐斑疗效评价标准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4 安全性评价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3.6 统计学方法第20页
    4 实验结果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1 治疗前两组间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总评分、抑郁状态评分比较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 两组分别与自身治疗前后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总评分、抑郁状态评分比较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3 治疗后两组间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总评分、抑郁状态评分比较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4 针刺面膜组和单纯针刺组有效率比较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4.5 不良反应观察及脱落病例情况第22-23页
讨论第23-39页
    1 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思路探析第23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依据分析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穴原理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针刺治疗的理论依据及机理研究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依据分析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中药面膜的组方及方解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现代药理学作用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3 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联合治疗的思考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观察指标选择第35页
    2 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一般资料构成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临床疗效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黄褐斑面积及严重程度评分(MASI)比较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黄褐斑患者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.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有效率比较第37页
    3 小结第37-38页
    4 不足与展望第38-39页
结语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6页
附录第46-63页
    附录1 文献综述第46-58页
        参考文献第53-58页
    附录2 黄褐斑患者调查表第58-59页
    附录3 贝克抑郁评分量表第59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经筋齐刺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
下一篇:自拟咽舒方治疗肝胃不和兼阴虚型反流性咽喉炎的临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