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2-24页 |
1.1 锂离子电池 | 第12-13页 |
1.1.1 工作原理 | 第12-13页 |
1.1.2 电池组成 | 第13页 |
1.2 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概述 | 第13-19页 |
1.2.1 聚阴离子正极材料 | 第13-15页 |
1.2.2 高容量富锂材料 | 第15-17页 |
1.2.3 层状正极材料 | 第17-19页 |
1.3 高镍层状正极材料研究进展 | 第19-23页 |
1.3.1 高镍层状正极材料的常用制备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3.2 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存在的科学问题 | 第20-22页 |
1.3.3 解决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存在问题的办法 | 第22-23页 |
1.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| 第23-24页 |
2 实验试剂、仪器及材料的表征和测试 | 第24-28页 |
2.1 实验试剂 | 第24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3 材料的表征测试 | 第25-26页 |
2.3.1 X射线衍射(XRD) | 第25页 |
2.3.2 扫描、透射电子显微镜(SEM、TEM) | 第25-26页 |
2.3.3 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6页 |
2.3.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-IR) | 第26页 |
2.4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26-28页 |
2.4.1 正极片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4.2 电池的组装 | 第26-27页 |
2.4.3 循环伏安(CV)、电化学阻抗谱(EIS) | 第27-28页 |
3 碳酸锂在高镍材料表面的形成机制及对性能的影响 | 第28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材料的合成、表征和性能测试 | 第28-38页 |
3.2.1 材料的合成、结构和形貌分析 | 第28-31页 |
3.2.2 碳酸锂在表面的形成机制 | 第31-34页 |
3.2.3 碳酸锂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3.2.4 碳酸锂提高材料循环性能的原因 | 第37-38页 |
3.2.5 碳酸锂在材料表面的形成和电化学行为 | 第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不同锻烧气氛对高镍材料的影响 | 第39-51页 |
4.1 引言 | 第39页 |
4.2 材料的合成 | 第39-40页 |
4.3 不同气氛对材料结构、形貌、表面组成成分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4.3.1 不同气氛对材料结构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3.2 不同气氛对材料形貌的影响 | 第41页 |
4.3.3 不同气氛对材料表面组成成份的影响 | 第41-44页 |
4.4 不同气氛对材料电导率及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4.4.1 不同气氛对材料电导率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4.4.2 不同气氛对材料锂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5 不同气氛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4.6 超声离心法除去表面碳酸锂 | 第48-5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5 铝、镁共掺杂改善高镍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| 第51-62页 |
5.1 引言 | 第51页 |
5.2 材料的制备和结构、形貌表征 | 第51-56页 |
5.2.1 材料的制备 | 第51-52页 |
5.2.2 掺杂对于材料结构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2.3 掺杂对于材料形貌以及表面组成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5.3 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56-59页 |
5.4 煅烧条件对材料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9-6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6 结论和展望 | 第62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70-7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