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3.1 我国植物景观地域性研究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3.2 国外植物景观地域性研究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3.3 国内外城市广场植物景观地域性研究概况 | 第12页 |
1.4 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| 第12-13页 |
1.4.1 研究的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.2 论文框架 | 第13页 |
1.5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3-15页 |
2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概述 | 第15-25页 |
2.1 城市广场 | 第15-18页 |
2.1.1 城市广场的概念 | 第15-16页 |
2.1.2 城市广场的分类 | 第16-18页 |
2.2 植物景观 | 第18-20页 |
2.2.1 植物景观的概念 | 第18页 |
2.2.2 植物景观的营造原则 | 第18-20页 |
2.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 | 第20-25页 |
2.3.1 植物景观在城市广场中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3.2 城市广场中植物景观的特殊性 | 第21-22页 |
2.3.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发展趋势 | 第22-25页 |
3 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基础理论剖析 | 第25-37页 |
3.1 地域性特色概念解读 | 第25-26页 |
3.1.1 地域 | 第25页 |
3.1.2 地域性 | 第25-26页 |
3.1.3 “地域性”在本文中的界定 | 第26页 |
3.2 地域性特性及地域性要素 | 第26-29页 |
3.2.1 地域性特性 | 第26-28页 |
3.2.2 地域性要素 | 第28-29页 |
3.3 地域性植物景观 | 第29-37页 |
3.3.1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3.3.2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特性 | 第30-35页 |
3.3.3 地域性植物景观的发展意义 | 第35-37页 |
4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表达 | 第37-49页 |
4.1 地域性要素对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影响机制 | 第37-40页 |
4.1.1 自然环境要素对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影响 | 第37-39页 |
4.1.2 社会环境要素对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4.2 用“发展的观点”寻求城市广场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的表达内涵 | 第40-42页 |
4.2.1 人与自然的结合 | 第40-41页 |
4.2.2 全球化和地域性的结合 | 第41页 |
4.2.3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| 第41-42页 |
4.3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的地域性特色表达方法 | 第42-46页 |
4.3.1 掌握城市植物景观的特征 | 第42页 |
4.3.2 选用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协调搭配 | 第42-43页 |
4.3.3 模拟地域性植物群落 | 第43-44页 |
4.3.4 构建地域性植物景观空间 | 第44-46页 |
4.4 国内外案例分析 | 第46-49页 |
4.4.1 国内城市广场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| 第46-47页 |
4.4.2 国外城市广场植物景观案例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4.3 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 | 第48-49页 |
5 城市广场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的实践性研究 | 第49-77页 |
5.1 华清宫文化广场项目基本概况 | 第49-51页 |
5.1.1 项目区位及广场性质 | 第49页 |
5.1.2 项目历史背景 | 第49-50页 |
5.1.3 项目地块环境 | 第50页 |
5.1.4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| 第50-51页 |
5.2 华清宫文化广场设计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2.1 总体布局 | 第51页 |
5.2.2 竖向设计 | 第51-52页 |
5.2.3 功能结构分区 | 第52-53页 |
5.3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分析 | 第53-77页 |
5.3.1 华清宫文化广场地域性要素分析 | 第53-54页 |
5.3.2 植物景观分区 | 第54页 |
5.3.3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植物种类构成体现地域性特色 | 第54-61页 |
5.3.4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乡土树种体现地域性特色 | 第61-63页 |
5.3.5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植物群落构建体现地域性特色 | 第63-70页 |
5.3.6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体现地域性特色 | 第70-75页 |
5.3.7 华清宫文化广场植物景观的展望 | 第75-77页 |
6 结语 | 第77-79页 |
6.1 结论 | 第77页 |
6.2 研究的不足之处 | 第77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85页 |
图表目录 | 第85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