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PHACs 的来源及进入水环境途径 | 第10-11页 |
1.2 PHACs 的危害风险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对 PHACs 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1.3.1 国外对 PHACs 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内对 PHACs 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8页 |
1.4 研究背景、意义、目的及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目的 | 第18-19页 |
1.4.3 研究内容 | 第19页 |
1.5 课题来源 | 第19-20页 |
2 试验设计 | 第20-3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0-22页 |
2.1.1 实验试剂和仪器 | 第20页 |
2.1.2 目标医药类污染物的确定及其性质 | 第20-22页 |
2.2 实验方案与装置 | 第22-25页 |
2.2.1 污水处理厂情况及活性污泥的获取 | 第23页 |
2.2.2 活性污泥的培养 | 第23-24页 |
2.2.3 实验装置 | 第24-25页 |
2.3 试验流程 | 第25-28页 |
2.3.1 样品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| 第25页 |
2.3.2 样品处理流程 | 第25-28页 |
2.4 目标物测定方法选择与建立 | 第28-30页 |
2.4.1 样品衍生化 | 第28-29页 |
2.4.2 色谱与质谱技术 | 第29-30页 |
2.5 GC/MS 参数运行方法建立 | 第30-34页 |
2.5.1 GC 相关参数的确立 | 第30-33页 |
2.5.2 MS 相关参数确定 | 第33-34页 |
2.6 色谱定量分析方法的确定 | 第34-37页 |
2.6.1 相对影响因子 | 第35页 |
2.6.2 加标回收率 | 第35-36页 |
2.6.3 分析方法检出限 | 第36-3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3.添加碳源时医药类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动力学研究 | 第38-54页 |
3.1 添加碳源条件下 PHACs 的迁移与转化规律 | 第38-43页 |
3.1.1 有碳源厌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38-40页 |
3.1.2 有碳源缺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40-41页 |
3.1.3 有碳源好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41-43页 |
3.2 有碳源厌氧、缺氧、好氧条件下非那西丁与胆固醇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43-45页 |
3.3 医药类污染物去除率分析 | 第45-48页 |
3.4 泥水分配系数 kp | 第48-49页 |
3.5 动力学拟合 | 第49-51页 |
3.6 双氯芬酸吸附动力学模型 | 第51-52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4.无碳源添加时医药类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动力学研究 | 第54-67页 |
4.1 无碳源添加时 PHACs 的迁移与转化规律 | 第54-59页 |
4.1.1 无碳源厌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54-56页 |
4.1.2 无碳源缺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56-57页 |
4.1.3 无碳源好氧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的吸附降解情况 | 第57-59页 |
4.2 无碳源条件下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吸附降解情况分析 | 第59-61页 |
4.2.1 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吸附情况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2.2 吉非罗齐、咖啡因及双氯芬酸降解情况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 无碳源厌氧、缺氧、好氧条件下非那西丁与胆固醇吸附降解情况 | 第61-62页 |
4.4 无碳源添加时的动力学拟合 | 第62-65页 |
4.5 无碳源添加时双氯芬酸的吸附动力学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5 结论与建议 | 第67-69页 |
5.1 结论 | 第67-68页 |
5.2 建议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0页 |
硕士研究生阶段研究成果 | 第80页 |
硕士研究生阶段获得奖励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