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度精神初探--中国政治制度的视角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9-40页 |
第一节 问题域及其意义 | 第9-14页 |
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与分析 | 第14-20页 |
一、相关文献回顾 | 第14-18页 |
二、文献分析 | 第18-20页 |
第三节 主要概念的厘定 | 第20-36页 |
一、制度精神的概念解析 | 第20-31页 |
二、制度精神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| 第31-36页 |
第四节 理论创新、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| 第36-40页 |
一、理论创新 | 第36-37页 |
二、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三、结构安排 | 第38-40页 |
第二章 制度精神的理论探源 | 第40-73页 |
第一节 我国社会的源流 | 第40-55页 |
一、"仁义道德"与"尊尊亲亲" | 第41-49页 |
二、"体用之别":从"礼之用"到"礼之体" | 第49-52页 |
三、"礼治"到"人治"的转换 | 第52-55页 |
第二节 西方社会的源流 | 第55-71页 |
一、自然法 | 第56-63页 |
二、多元权力 | 第63-71页 |
小结 | 第71-73页 |
第三章 制度精神的特点与功能 | 第73-90页 |
第一节 制度精神的特点 | 第73-79页 |
一、制度精神的内在稳定性 | 第73-76页 |
二、制度精神的持续自觉性 | 第76-78页 |
三、制度精神的相对独立性 | 第78-79页 |
第二节 制度精神的功能 | 第79-88页 |
一、行为上的引导与限制 | 第80-82页 |
二、心理暗示与观念支撑 | 第82-83页 |
三、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二元互动 | 第83-86页 |
四、制度精神的消极功能 | 第86-88页 |
小结 | 第88-90页 |
第四章 制度精神的选择与生成 | 第90-110页 |
第一节 正式制度精神:我国当下的必然选择 | 第90-100页 |
一、民主发展的内在要求 | 第91-95页 |
二、法理政治的迫切要求 | 第95-97页 |
三、制度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 | 第97-100页 |
第二节 制度精神的生成模式 | 第100-108页 |
一、制度精神的本土生成 | 第100-103页 |
二、制度精神的外来移植 | 第103-108页 |
小结 | 第108-110页 |
第五章 制度精神的培育 | 第110-145页 |
第一节 人—制度精神的主体 | 第111-128页 |
一、领袖主导模式 | 第113-119页 |
二、民众主导模式 | 第119-124页 |
三、知识精英主6导模式 | 第124-128页 |
第二节 制度—制度精神的依托载体 | 第128-138页 |
一、制度的明确性 | 第130-134页 |
二、制度的"标杆效应" | 第134-138页 |
第三节 时间—制度精神的物理要素 | 第138-143页 |
一、制度精神的形塑 | 第138-140页 |
二、制度精神的巩固 | 第140-143页 |
小结 | 第143-145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145-1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7-156页 |
后记 | 第156-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