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课题缘起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 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15-16页 |
1.3.1 研究范围 | 第15-16页 |
1.4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1.4.1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6-17页 |
1.4.2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7-19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6 论文研究框架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| 第22-26页 |
2.1 界定传统古村落的定义 | 第22-23页 |
2.2 城市村落在城市更新的概念意义 | 第23-24页 |
2.3 传统古村落类型 | 第24-26页 |
第三章 荆源古村落的概况分析 | 第26-31页 |
3.1 地理位置 | 第26页 |
3.2 自然条件因素 | 第26-27页 |
3.2.1 地形特征 | 第27页 |
3.2.2 气候条件 | 第27页 |
3.2.3 水文特征 | 第27页 |
3.2.4 地方资源 | 第27页 |
3.3 人文社会因素 | 第27-28页 |
3.3.1 治地历史沿革 | 第28页 |
3.4 文化渊源 | 第28-30页 |
3.4.1 传统习俗 | 第29页 |
3.4.2 宗族文化 | 第29页 |
3.4.3 风水观念 | 第29-30页 |
3.5 经济状况和产业结构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荆源古村落景观构成与空间格局分析 | 第31-51页 |
4.1 古村落的空间格局分析 | 第31-34页 |
4.1.1 江南古村落的空间格局 | 第31-32页 |
4.1.2 荆源古村落的空间格局 | 第32-34页 |
4.2 荆源古村落的景观构成 | 第34页 |
4.3 古村落的意象 | 第34-36页 |
4.4 荆源古村落自然景观构成要素及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4.1 山水 | 第36-37页 |
4.4.2 湿地 | 第37-38页 |
4.4.3 古树名木 | 第38-39页 |
4.5 物质人文景观构成要素及分析 | 第39-48页 |
4.5.1 街巷 | 第39-40页 |
4.5.2 戏楼 | 第40-41页 |
4.5.3 古码头 | 第41-42页 |
4.5.4 宗祠 | 第42页 |
4.5.5 古桥 | 第42-43页 |
4.5.6 水井 | 第43页 |
4.5.7 水埠 | 第43-44页 |
4.5.8 荆源古村落传统建筑 | 第44-48页 |
4.6 非物质人文景观构成要素及分析 | 第48-51页 |
4.6.1 龙舟盛会 | 第49页 |
4.6.2 西溪探梅 | 第49-50页 |
4.6.3 宗族文化 | 第50-51页 |
第五章 荆源古村落景观提升实践设计研究 | 第51-86页 |
5.1 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| 第51-53页 |
5.1.1 荆源古村落景观上位规划分析 | 第51页 |
5.1.2 荆源古村落景观区位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1.3 荆源古村落景观地理气候条件分析 | 第52页 |
5.1.4 荆源古村落景观水文条件分析 | 第52-53页 |
5.2 历史文化背景分析 | 第53页 |
5.3 荆源古村落景观提升设计的具体设计应用及表达 | 第53-57页 |
5.3.1 规划定位 | 第53-54页 |
5.3.2 古村落提升设计核心问题 | 第54页 |
5.3.3 设计主线 | 第54页 |
5.3.4 规划策略 | 第54-55页 |
5.3.5 古村落提升设计理念 | 第55页 |
5.3.6 中国山水画意境在荆源古村落景观设计的运用 | 第55-56页 |
5.3.7 古村落提升设计原则 | 第56-57页 |
5.4 荆源古村落提升设计 | 第57-63页 |
5.4.1 设计构想 | 第57-58页 |
5.4.2 总体布局 | 第58-59页 |
5.4.3 功能分区 | 第59-60页 |
5.4.4 空间结构脉络 | 第60-61页 |
5.4.5 交通分析 | 第61页 |
5.4.6 景观节点分析 | 第61-62页 |
5.4.7 景观视线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4.8 设施分析 | 第63页 |
5.5 荆源古村落提升设计景观节点设计 | 第63-75页 |
5.5.1 花关曲折 | 第64页 |
5.5.2 竹林幽径 | 第64-65页 |
5.5.3 寻常巷陌 | 第65-66页 |
5.5.4 花庭 | 第66页 |
5.5.5 观鸟平台 | 第66-67页 |
5.5.6 戏楼看台 | 第67页 |
5.5.7 山水桥 | 第67-68页 |
5.5.8 冥想台 | 第68-69页 |
5.5.9 水车雕塑 | 第69页 |
5.5.10 北孔卧波 | 第69-70页 |
5.5.11 潭水寒月 | 第70-71页 |
5.5.12 荆源探梅 | 第71页 |
5.5.13 巷道空间 | 第71-72页 |
5.5.14 庭境 | 第72页 |
5.5.15 民俗手工艺展示街区 | 第72-73页 |
5.5.16 汀溪香径 | 第73-74页 |
5.5.17 摇橹船儿童娱乐空间 | 第74页 |
5.5.18 水榭临流 | 第74-75页 |
5.6 荆源古村落建筑及院落空间更新改造 | 第75-81页 |
5.6.1 古村落历史建筑保护更新 | 第75-78页 |
5.6.2 古村落民居建筑更新设计 | 第78-80页 |
5.6.3 古村落院落空间的整合与规划 | 第80-81页 |
5.7 荆源古村落提升设计铺装设计 | 第81-82页 |
5.8 荆源古村落提升设计植物配置 | 第82-85页 |
5.9 荆源古村落提升设计照明设计 | 第85-8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研究结论 | 第86-87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