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斑牡丹优选群体的单株评价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2 国外研究进展 | 第13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15-24页 |
2.1 试验材料和试验地概况 | 第15页 |
2.1.1 试验材料 | 第15页 |
2.1.2 试验地概况 | 第15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5-24页 |
2.2.1 物候期观测 | 第15-16页 |
2.2.2 花粉萌发率 | 第16页 |
2.2.3 花粉电镜扫描 | 第16-17页 |
2.2.4 表型性状观测 | 第17-22页 |
2.2.5 脂肪酸含量、成分测定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53页 |
3.1 物候观测结果与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1 紫斑牡丹早、晚花优良单株 | 第24页 |
3.1.2 紫斑牡丹物候特点 | 第24-25页 |
3.1.3 紫斑牡丹物候表现 | 第25页 |
3.2 花粉特性观测分析 | 第25-28页 |
3.2.1 花粉萌发率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2 花粉电镜扫描 | 第26-28页 |
3.3 表型性状观测分析 | 第28-36页 |
3.3.1 性状变异程度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3.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0页 |
3.3.3 主成分分析 | 第30-36页 |
3.3.4 Q型聚类结果分析 | 第36页 |
3.4 脂肪酸测定结果分析 | 第36-39页 |
3.4.1 不同单株籽粒出油率 | 第36页 |
3.4.2 脂肪酸成分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4.3 主要脂肪酸的变异系数 | 第37-38页 |
3.4.4 主要脂肪酸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5 优良单株性状描述 | 第39-53页 |
3.5.1 早花优良单株 | 第39-44页 |
3.5.2 晚花优良单株 | 第44-46页 |
3.5.3 花粉萌发率高植株 | 第46-47页 |
3.5.4 高产植株 | 第47-53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附图 | 第58-59页 |
附表 | 第59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