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环境微生物学论文

微生物降解秸秆多糖产物的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8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微生物降解秸秆现状第9-10页
    1.2 植物多糖研究现状第10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植物多糖的提取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植物多糖的初级结构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植物多糖的高级结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多糖生物活性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1)抗氧化性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2)免疫调节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(3)抗肿瘤性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意义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第二章 秸秆发酵产物粗多糖的制备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第18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玉米秸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实验菌种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培养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验试剂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主要仪器第19-20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秸秆多糖的制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第21-22页
    2.3 结果与分析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变化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多糖FFSP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第24-26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26-27页
第三章 微生物发酵对玉米秸秆多糖基本结构特征影响第27-33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试剂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主要仪器第27-28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多糖的紫外扫描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多糖含量的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单糖组成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红外光谱分析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扫描电镜分析第29页
    3.3 结果与分析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粗多糖的紫外扫描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粗多糖的理化性质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粗多糖FFSP和FFSP0的单糖组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粗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粗多糖的扫描电镜分析第32页
    3.4 小结第32-33页
第四章 粗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第33-42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试剂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主要仪器第34页
    4.2 实验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DEAE-52纤维素阴离子交换柱层析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透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葡聚糖凝胶G-100柱层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多糖的紫外扫描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单糖组成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红外光谱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核磁共振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扫描电镜分析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0 刚果红实验第35-36页
    4.3 结果与分析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DEAE-52纤维素柱分离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葡聚糖凝胶G-100柱分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精制多糖FFSP-21的理化性质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精制多糖FFSP-21的紫外扫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精制多糖FFSP-21的单糖组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精制多糖FFSP-21的红外光谱分析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精制多糖FFSP-21的核磁共振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8 精制多糖FFSP-21的扫描电镜分析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9 精制多糖FFSP-21的刚果红实验分析第4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41-42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2-44页
    5.1 结论第42页
    5.2 创新性第42-43页
    5.3 展望第43-44页
参考文献第44-48页
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第48-49页
致谢第49页

论文共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渤海西海岸潮上带湿地重金属积累性风险及溯源分析
下一篇:区域环境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