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24页 |
1.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6-18页 |
1.2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技术的发展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3 机床可靠性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4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工艺与磨床结构分析 | 第24-46页 |
2.1 可转位刀片的简介 | 第24-27页 |
2.1.1 可转位刀片的基本结构 | 第24-25页 |
2.1.2 可转位刀片的常见形状 | 第25页 |
2.1.3 可转位刀片的主要几何参数及其选用 | 第25-27页 |
2.2 全自动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床模块组成 | 第27-30页 |
2.2.1 全自动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床简介 | 第27-28页 |
2.2.2 全自动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床的主要参数 | 第28-29页 |
2.2.3 全自动可转位刀片周边磨床及其数控系统的主要功能 | 第29-30页 |
2.3 磨床整机的结构分析与优化 | 第30-38页 |
2.3.1 磨床整机结构的静态分析 | 第31-32页 |
2.3.2 磨床整机结构的模态分析 | 第32-33页 |
2.3.3 磨床整机结构的谐响应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3.4 整机受电磁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3.5 整机受磨削力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| 第35-37页 |
2.3.6 磨床整机优化 | 第37-38页 |
2.4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工艺 | 第38-45页 |
2.4.1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的定位分析研究 | 第38-39页 |
2.4.2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工艺循环方式 | 第39-4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三章 可转位刀片周边偏心刃磨轨迹研究 | 第46-56页 |
3.1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原理 | 第46-48页 |
3.2 可转位刀片偏心刃磨的数学模型 | 第48-55页 |
3.2.1 圆弧过渡刃数学模型 | 第48-52页 |
3.2.2 修光过渡刃的数学模型 | 第52-5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可转位刀片周边刃磨软件优化 | 第56-68页 |
4.1 软件的总体功能设计及结构优化 | 第56-57页 |
4.1.1 软件开发工具 | 第56页 |
4.1.2 软件的总体功能设计 | 第56-57页 |
4.2 周边刃磨软件优化及自动编程设计 | 第57-67页 |
4.2.1 软件模块优化及参数化自动编程 | 第57-62页 |
4.2.2 软件通讯模块开发设计 | 第62-67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软件集成调试与磨床可靠性试验 | 第68-86页 |
5.1 调试与试验的目的 | 第68页 |
5.2 软件调试准备 | 第68-75页 |
5.2.1 全自动磨削加工动作流程 | 第68-71页 |
5.2.2 数控刃磨程序规划及编制 | 第71-72页 |
5.2.3 磨削子程序的仿真验证 | 第72-75页 |
5.3 软件调试、结果与可靠性分析 | 第75-81页 |
5.4 磨床可靠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| 第81-84页 |
5.4.1 磨床可靠性试验 | 第81-83页 |
5.4.2 试验总结与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6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86-88页 |
6.1 总结 | 第86-87页 |
6.2 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2页 |
致谢 | 第92-94页 |
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| 第94-95页 |
附录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