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2.1 采空区地表沉陷预计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采空区治理措施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质条件及煤层开采概况 | 第18-24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8页 |
2.2 自然地理 | 第18-19页 |
2.2.1 地理位置 | 第18页 |
2.2.2 气象与水文 | 第18-19页 |
2.2.3 地震动参数 | 第19页 |
2.3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| 第19-21页 |
2.3.1 地层岩性 | 第19-20页 |
2.3.2 地质构造 | 第20-21页 |
2.4 研究区煤层及采空区概况 | 第21-24页 |
2.4.1 研究区煤层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4.2 稔子坪煤矿采空区概况 | 第22页 |
2.4.3 大垌煤矿采空区概况 | 第22-23页 |
2.4.4 横岭井煤矿采空区概况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研究区综合勘探成果分析 | 第24-34页 |
3.1 钻探成果分析 | 第24-26页 |
3.2 跨孔地震波层析成像法(CT)成果 | 第26-27页 |
3.3 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(CT)成果 | 第27-28页 |
3.4 研究区勘察成果综合分析 | 第28-34页 |
3.4.1 研究区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4.2 研究区工程地质断面图分析 | 第30-33页 |
3.4.3 研究区采空区特征分析 | 第33-34页 |
第4章 研究区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| 第34-47页 |
4.1 采空区覆岩及地表变形破坏规律 | 第34-38页 |
4.1.1 采空区上覆岩层变形破坏的一般规律 | 第34-37页 |
4.1.2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的一般规律 | 第37-38页 |
4.1.3 近水平煤层采空区地表移动盆地特征 | 第38页 |
4.2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方法 | 第38-41页 |
4.2.1 概率积分法基本原理 | 第39页 |
4.2.2 半无限开采时地表移动盆地的移动和变形预计 | 第39-41页 |
4.3 研究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| 第41-47页 |
4.3.1 预计参数的选取 | 第42-43页 |
4.3.2 研究区地表移动变形计算 | 第43-46页 |
4.3.3 研究区地表移动和变形预计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研究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| 第47-61页 |
5.1 FLAC3D简介 | 第47-48页 |
5.1.1 FLAC3D基本原理 | 第47页 |
5.1.2 FLAC3D的计算过程 | 第47-48页 |
5.2 研究区数值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选取 | 第48-52页 |
5.2.1 模型尺寸及网格划分 | 第48-49页 |
5.2.2 本构模型的选择 | 第49-51页 |
5.2.3 计算参数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5.3 研究区数值模拟计算 | 第52-54页 |
5.3.1 研究区数值模拟计算思路 | 第52页 |
5.3.2 研究区数值模拟收敛准则 | 第52-53页 |
5.3.3 研究区数值模拟初始地应力计算 | 第53-54页 |
5.4 研究区数值模拟分析 | 第54-61页 |
5.4.1 研究区数值模拟应力场特征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4.2 研究区数值模拟变形特征分析 | 第56-59页 |
5.4.3 小结 | 第59-61页 |
第6章 研究区变形控制措施研究 | 第61-79页 |
6.1 采空区对新建铁路影响评价 | 第61-63页 |
6.1.1 南钦线采空区危险性分区 | 第61-62页 |
6.1.2 南钦线路基变形隐患分区 | 第62-63页 |
6.2 南钦线采空区治理措施 | 第63-64页 |
6.3 南钦线采空区注浆治理设计 | 第64-70页 |
6.3.1 南钦线采空区注浆治理原则 | 第64-65页 |
6.3.2 南钦线采空区注浆治理范围 | 第65-67页 |
6.3.3 南钦线采空区注浆治理设计 | 第67-70页 |
6.4 南钦线采空区注浆治理施工工艺研究 | 第70-79页 |
6.4.1 试验段试验成果 | 第70-73页 |
6.4.2 注浆施工工艺 | 第73-76页 |
6.4.3 多层采空区注浆施工工艺 | 第76-77页 |
6.4.4 高水位注浆施工工艺 | 第77-79页 |
第7章 研究区注浆治理效果评价 | 第79-89页 |
7.1 研究区注浆治理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9-82页 |
7.1.1 注浆模拟思路 | 第79页 |
7.1.2 第一层采空区注浆模拟评价 | 第79-80页 |
7.1.3 第二层采空区注浆模拟评价 | 第80-81页 |
7.1.4 第三层采空区注浆模拟评价 | 第81-82页 |
7.2 研究区注浆治理注浆量分析及钻孔验证 | 第82-85页 |
7.2.1 注浆量分析 | 第82-83页 |
7.2.2 岩芯分析 | 第83-85页 |
7.2.3 岩芯强度 | 第85页 |
7.2.4 补注浆试验结果 | 第85页 |
7.3 研究区注浆治理效果物探检测 | 第85-89页 |
7.3.1 跨空地震波层析成像法(CT)检测成果 | 第85-86页 |
7.3.2 跨空电磁波层析成像法(CT)检测成果 | 第86-89页 |
结论 | 第89-91页 |
致谢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