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略词 | 第4-9页 |
中文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1 引言 | 第13-25页 |
1.1 布鲁氏菌病概述 | 第13-15页 |
1.1.1 布鲁氏菌生物学研究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1.1.1 种型特性与形态学特性 | 第14页 |
1.1.1.2 培养及生化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2 布鲁氏菌细胞膜结构及组成成分 | 第15-20页 |
1.2.1 外膜蛋白(OMP) | 第15-19页 |
1.2.1.1 第一组外膜蛋白 | 第16-17页 |
1.2.1.2 第二组外膜蛋白 | 第17页 |
1.2.1.3 第三组外膜蛋白 | 第17-19页 |
1.2.2 LPS | 第19-20页 |
1.2.2.1 O-链 | 第19页 |
1.2.2.2 脂质 A | 第19页 |
1.2.2.3 核心寡聚糖 | 第19-20页 |
1.3 常用诊断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3.1 血清学方法 | 第20-22页 |
1.3.1.1 凝集试验 | 第20页 |
1.3.1.1.1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| 第20页 |
1.3.1.1.2 试管凝集试验 | 第20页 |
1.3.1.1.3 全乳环状试验 | 第20页 |
1.3.1.2 补体结合试验(CFT) | 第20-21页 |
1.3.1.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(ELISA) | 第21页 |
1.3.1.4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(GICA) | 第21页 |
1.3.1.5 荧光偏振试验(FPA) | 第21-22页 |
1.3.2 病原学方法 | 第22页 |
1.3.2.1 显微镜检查 | 第22页 |
1.3.2.2 病原分离鉴定 | 第22页 |
1.3.2.3 分子生物学检测 | 第22页 |
1.4 疫苗研究进展 | 第22-25页 |
1.4.1 传统疫苗 | 第22-24页 |
1.4.1.1 牛种布鲁氏菌 19 (S19)疫苗 | 第22-23页 |
1.4.1.2 猪种布鲁氏菌 S2 疫苗 | 第23页 |
1.4.1.3 羊种布鲁氏菌 Rev.1 疫苗 | 第23页 |
1.4.1.4 羊种布鲁氏菌 M5 疫苗 | 第23页 |
1.4.1.5 粗糙型牛种布鲁氏菌株 51(RB51)疫苗 | 第23-24页 |
1.4.1.6 牛种布鲁氏菌 45/20 疫苗 | 第24页 |
1.4.2 DNA 疫苗 | 第24-25页 |
1.4.3 重组亚单位疫苗 | 第25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25-3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9页 |
2.1.1 血清学调查 | 第26页 |
2.1.2 ELISA 检测方法建立 | 第26-39页 |
2.1.2.1 菌株、质粒和血清 | 第26-27页 |
2.1.2.2 试剂和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2.2.1 主要试剂 | 第27页 |
2.1.2.2.2 主要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2.2.3 常用实验用品的配制和保存 | 第28页 |
2.1.2.3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| 第28-31页 |
2.1.2.3.1 保存质粒的克隆 | 第28-29页 |
2.1.2.3.2 阳性克隆筛选 | 第29页 |
2.1.2.3.3 质粒抽提与鉴定 | 第29页 |
2.1.2.3.4 质粒双酶切 | 第29-30页 |
2.1.2.3.5 回收酶切产物 | 第30页 |
2.1.2.3.6 连接 | 第30页 |
2.1.2.3.7 表达载体的转化 | 第30-31页 |
2.1.2.3.8 重组载体的鉴定 | 第31页 |
2.1.2.4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 | 第31页 |
2.1.2.5 目的蛋白的纯化 | 第31-33页 |
2.1.2.5.1 菌液的诱导表达 | 第31页 |
2.1.2.5.2 试剂配制 | 第31-32页 |
2.1.2.5.3 样品预处理 | 第32页 |
2.1.2.5.4 纯化步骤 | 第32-33页 |
2.1.2.6 纯化蛋白的浓度测定(BCA 法) | 第33页 |
2.1.2.7 纯化产物 SDS-PAGE 检测 | 第33-35页 |
2.1.2.8 重组蛋白 Western Blot 鉴定 | 第35-37页 |
2.1.2.8.1 重组蛋白 SDS-PAGE 电泳 | 第35页 |
2.1.2.8.2 转膜 | 第35-36页 |
2.1.2.8.3 封闭 | 第36页 |
2.1.2.8.4 孵育 | 第36页 |
2.1.2.8.5 曝光压片 | 第36-37页 |
2.1.2.9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37-39页 |
2.1.2.9.1 确定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 | 第37页 |
2.1.2.9.2 确定抗原包被条件 | 第37页 |
2.1.2.9.3 确定酶标二抗最佳浓度 | 第37-38页 |
2.1.2.9.4 建立 iELISA 方法 | 第38页 |
2.1.2.9.5 确定 iELISA 临界值 | 第38页 |
2.1.2.9.6 灵敏度试验 | 第38页 |
2.1.2.9.7 可重复性试验 | 第38-39页 |
2.1.2.9.8 对比试验 | 第39页 |
3.实验结果 | 第39-48页 |
3.1 血清学调查 | 第39-40页 |
3.2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0-48页 |
3.2.1 质粒酶切鉴定 | 第40-42页 |
3.2.2 重组蛋白诱导纯化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2.3 三种蛋白 Western- blotting 鉴定 | 第43-44页 |
3.2.4 三种纯化蛋白蛋白浓度测定 | 第44页 |
3.2.4.1 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44页 |
3.2.4.2 纯化蛋白浓度测定结果 | 第44页 |
3.2.5 i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4-48页 |
3.2.5.1 最佳抗原和血清稀释度 | 第45页 |
3.2.5.2 抗原最佳包被条件 | 第45页 |
3.2.5.3 酶标二抗最佳浓度 | 第45-46页 |
3.2.5.4 iELISA 阴阳性临界值 | 第46页 |
3.2.5.5 重复性试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2.5.6 灵敏度试验结果 | 第47-48页 |
3.2.5.7 对比试验结果 | 第48页 |
4.讨论 | 第48-50页 |
5.结论 | 第50-52页 |
5.1 血清学调查 | 第50页 |
5.2 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0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63页 |
论文发表情况 | 第63-64页 |
致谢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