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共产党论文--党的建设论文--思想建设论文--党的作风论文

信息化对党的作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6页
引言第10-15页
    一、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3页
    三、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3-15页
第一章 信息化对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机遇第15-31页
    第一节 信息化有利于发挥党的思想作风作用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增强党的思想作风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增进党员干部之间党员干部和群众之间的感情联络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创新党的思想作风工作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充实党的思想作风工作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第二节 信息化有利于推动改进党的工作作风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加大强化主动型和服务型执政模式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强调勤政廉政的工作作风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着力增强务实意识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增强紧密联系群众的能力第22-23页
    第三节 信息化有利于加强党的生活作风建设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培养良好的生活作风树立模范作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加强理论学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信仰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拓宽宣传渠道扼杀不良生活作风的苗头第25-26页
    第四节 信息化有利于加强党的学风建设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提高加大学风建设的紧迫性和自觉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加大党的学风建设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第27页
    第五节 信息化有利于监督党的领导作风第27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增强表率意识树立先锋模范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推进权力运作的透明度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监督执政党领导权力第29-31页
第二章 信息化对党的作风建设带来的挑战第31-38页
    第一节 信息化对党的思想作风带来了全新的考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给解放思想带来了全新的考验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给实事求是带来了全新的考验第32页
    第二节 信息化对党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挑战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给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挑战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给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新的挑战第33-34页
    第三节 信息化对党的生活作风给出了新的标准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道德观念给出了新的标准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行为方式给出了新的标准第35-36页
    第四节 信息化对党的学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自我修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第36-37页
    第五节 信息化对党的领导作风给予了更多的考验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对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领导作风给予了更多的考验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对密切联系群众的领导作风给予了更多的考验第37-38页
第三章 信息化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建议和对策第38-47页
    第一节 运用网络平台发挥党的思想作风表率作用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强化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加强思想教育建立保障机制第39页
    第二节 运用信息网络创新党的工作作风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畅通网络联系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整合信息资源构建全方位的网络服务体系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加强网络互动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长效化第41页
    第三节 运用各类媒介完善生活作风建设机制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开展经常性教育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完善监督机制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搭建惩防体系的信息化平台第42-43页
    第四节 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党的学风建设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拓展建设学习型政党新阵地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积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搭建学习平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拓宽教育空间提高学习效率第44-45页
    第五节 运用网络先进技术加强领导作风建设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整合运用网络舆情应对时代发展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沟通疏导网路舆情提高领导水平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加强网络监督力度第46-47页
结语第47-48页
参考文献第48-52页
致谢第52-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行政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
下一篇:论马克思主义“需要”思想及其当前价值--基于“现实的个人”视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