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复合疗法的嵌入式脑卒中康复治疗系统研究及临床试验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2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1.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8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常规康复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1 药物疗法 | 第9页 |
1.2.2 物理疗法 | 第9-10页 |
1.3 课题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4 论文结构 | 第11-12页 |
2 脑卒中康复疗法相关机理 | 第12-15页 |
2.1 脑卒中及运动功能障碍 | 第12-13页 |
2.1.1 脑卒中病理基础 | 第12页 |
2.1.2 脑卒中引发的运动功能障碍 | 第12-13页 |
2.2 脑神经网络的可塑性 | 第13页 |
2.3 认知重新学习法的机理 | 第13-14页 |
2.4 本课题的医学原理 | 第14-15页 |
3 系统设计 | 第15-48页 |
3.1 系统整体设计 | 第15-17页 |
3.1.1 系统疗法设计 | 第15-16页 |
3.1.2 系统结构设计 | 第16-17页 |
3.2 系统控制核心 | 第17-18页 |
3.3 表面肌电信号肌电采集电路设计 | 第18-27页 |
3.3.1 肌电信号特点介绍 | 第18-19页 |
3.3.2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要求 | 第19-20页 |
3.3.3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| 第20-27页 |
3.4 神经肌肉电刺激刺激电路设计 | 第27-33页 |
3.4.1 神经肌肉电刺激波形设计 | 第27-28页 |
3.4.2 神经肌肉电刺激电路设计 | 第28-33页 |
3.5 系统软件设计 | 第33-35页 |
3.5.1 嵌入式操作系统 | 第33页 |
3.5.2 设备驱动程序 | 第33页 |
3.5.3 应用程序 | 第33-35页 |
3.6 测试 | 第35-44页 |
3.6.1 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电路测试 | 第35-38页 |
3.6.2 神经肌肉电刺激电路测试 | 第38-42页 |
3.6.3 系统测试 | 第42-44页 |
3.7 试验样机制作 | 第44-46页 |
3.8 讨论 | 第46-47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4 注册检验 | 第48-58页 |
4.1 医疗设备检测标准 | 第48-49页 |
4.1.1 标准分类 | 第48页 |
4.1.2 标准体系介绍 | 第48页 |
4.1.3 质量检验的意义 | 第48-49页 |
4.2 用户手册及产品标准 | 第49-50页 |
4.2.1 用户手册编写 | 第49页 |
4.2.2 产品标准编写 | 第49-50页 |
4.3 注册检验 | 第50-54页 |
4.3.1 输入功率 | 第51页 |
4.3.2 电压和(或)能量的限制 | 第51-52页 |
4.3.3 相关电流检测 | 第52-53页 |
4.3.4 电介质强度 | 第53-54页 |
4.4 系统整改 | 第54-57页 |
4.4.1 电刺激输出波形负向问题 | 第54-55页 |
4.4.2 输出闭锁 | 第55页 |
4.4.3 点刺激强度 | 第55-56页 |
4.4.4 前置放大电路后的基线漂移问题 | 第56-57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5 初步临床试验 | 第58-67页 |
5.1 运动功能评价 | 第58-62页 |
5.2 临床试验方法设计 | 第62页 |
5.3 临床试验 | 第62-66页 |
5.3.1 李姓患者的治疗情况 | 第62-64页 |
5.3.2 冉姓患者的治疗情况 | 第64-66页 |
5.4 讨论 | 第6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7-69页 |
6.1 论文结论 | 第67-68页 |
6.2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