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引言 | 第12-26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2-15页 |
1.1.1 信息时代的变革 | 第12-13页 |
1.1.2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| 第13-15页 |
1.2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2.2 创新点 | 第16页 |
1.3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3页 |
1.3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6-20页 |
1.3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20-22页 |
1.3.3 经验借鉴 | 第22-23页 |
1.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23-26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2 技术路线 | 第24-26页 |
2 “建筑部品”时代必然的关键词 | 第26-44页 |
2.1 “部品”与制造业 | 第26-27页 |
2.2 制造业与建筑业 | 第27-28页 |
2.3 “建筑部品”概念辨析 | 第28-29页 |
2.4 “建筑部品”的特征与优势 | 第29-32页 |
2.4.1 建筑部品的特征 | 第29-31页 |
2.4.2 建筑部品的优势 | 第31-32页 |
2.5 “建筑部品”对于新型建筑工业化 | 第32-35页 |
2.5.1 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趋势 | 第32-33页 |
2.5.2 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| 第33页 |
2.5.3 大背景下的制约 | 第33-34页 |
2.5.4 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5页 |
2.6 向制造业学习 | 第35-42页 |
2.6.1 技术支持 | 第35-36页 |
2.6.2 生产流程 | 第36-38页 |
2.6.3 信息管理 | 第38-41页 |
2.6.4 需求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3 建造与建筑部品体系的关联性分析 | 第44-62页 |
3.1 概念辨析 | 第44-50页 |
3.1.1 中方营造 | 第44-45页 |
3.1.2 西方建构 | 第45-47页 |
3.1.3 建造包涵的因素 | 第47页 |
3.1.4 建筑是建造过程的表达 | 第47-50页 |
3.2 建造视角的理论支持 | 第50-52页 |
3.2.1 系统论的概念 | 第50页 |
3.2.2 系统论的研究对象 | 第50-52页 |
3.2.3 建造视角与建筑部品体系构建的关联性分析 | 第52页 |
3.3 建造影响建筑品质 | 第52-59页 |
3.3.1 建筑品质的概念 | 第52-53页 |
3.3.2 建造对建筑品质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3.3.3 我国建筑品质的缺失 | 第56-59页 |
3.4 信息技术下的建造 | 第59-61页 |
3.4.1 设计与建造的分离 | 第59-60页 |
3.4.2 设计与建造的再整合 | 第60-61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4 建造视角下的建筑部品体系研究 | 第62-104页 |
4.1 建立建筑部品体系的重要性 | 第62-63页 |
4.2 建筑部品分类的现状 | 第63-66页 |
4.2.1 住宅部品国家标准 | 第63页 |
4.2.2 IFC入库标准 | 第63-64页 |
4.2.3 其他研究成果 | 第64-66页 |
4.3 建造视角下建筑部品分类 | 第66-103页 |
4.3.1 相关组成因子 | 第66-90页 |
4.3.2 多系统相互合作的建筑部品分类 | 第90-10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5 新建筑部品体系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| 第104-130页 |
5.1 项目介绍 | 第104-106页 |
5.1.1 竞赛背景 | 第104页 |
5.1.2 北京交通大学队“i-yard”介绍 | 第104-106页 |
5.2 “i-yard”建筑部品体系 | 第106-128页 |
5.2.1 “i-yard”的外围护部品体系 | 第106-118页 |
5.2.2 “i-yard”建筑部品目录 | 第118-12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28-130页 |
6 结论 | 第130-132页 |
6.1 总结 | 第130页 |
6.2 展望 | 第130-13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2-136页 |
附录A | 第136-146页 |
附录B | 第146-154页 |
索引 | 第154-160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60-164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