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一、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1-15页 |
一、中心城市的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2页 |
二、经济辐射的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2-14页 |
三、文献述评 | 第14-15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| 第15-17页 |
一、研究思路 | 第15-16页 |
二、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第四节 研究方法、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二、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19-24页 |
第一节 相关内涵的界定 | 第19-21页 |
一、中心城市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二、经济辐射的内涵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经济辐射效应的基础理论 | 第21-23页 |
一、中心—外围理论 | 第21页 |
二、增长极理论 | 第21-22页 |
三、核心—边缘理论 | 第22-23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的机理分析 | 第24-31页 |
第一节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的动因 | 第24-26页 |
一、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推动作用 | 第24-25页 |
二、区域劳动分工的促进作用 | 第25页 |
三、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| 第25-26页 |
四、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| 第26页 |
第二节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过程 | 第26-29页 |
一、区域经济发展的层次划分 | 第26-27页 |
二、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过程的微观分析 | 第27-28页 |
三、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过程的宏观分析 | 第28-29页 |
第三节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| 第29-30页 |
一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| 第29页 |
二、其他外部因素 | 第29-30页 |
第四节 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第四章 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及发展概况 | 第31-46页 |
第一节 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界定 | 第31-35页 |
一、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| 第31-32页 |
二、安徽省各城市综合实力分析 | 第32-35页 |
第二节 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| 第35-45页 |
一、产业发展状况的变化分析 | 第35-38页 |
二、高新技术产业的变化分析 | 第38-41页 |
三、城市开放水平的变化分析 | 第41-45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效应分析 | 第46-55页 |
第一节 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| 第46-52页 |
一、断裂点理论的内涵 | 第46-47页 |
二、安徽省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分析 | 第47-52页 |
第二节 安徽省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| 第52-54页 |
一、经济联系强度的内涵 | 第52页 |
二、安徽省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分析 | 第52-54页 |
第三节 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5-58页 |
第一节 主要结论 | 第55-56页 |
第二节 政策建议 | 第56-58页 |
一、缩小城市间的差距,提升整体综合实力 | 第56页 |
二、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,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| 第56-57页 |
三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,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| 第57页 |
四、扩大经济辐射范围,构建完善的城市结构体系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