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评价及应用研究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8页 |
| 1 绪论 | 第8-18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8-10页 |
| ·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| 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| 第10-16页 |
| ·安全及其评价概述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安全评价发展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外煤矿安全评价现状 | 第13-16页 |
| ·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| ·论文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·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| 2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理论基础 | 第18-29页 |
| ·确定矿井通风系统评价因素的理论基础 | 第18-19页 |
| ·事故致因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矿井通风安全理论 | 第19页 |
| ·安全因素的分析方法 | 第19-22页 |
| ·人—机—环分析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·事故树分析 | 第21-22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影响因素的确定原则 | 第22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 | 第22-28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应用于矿井通风系统的可行性 | 第22-23页 |
| ·模糊综合评价原理 | 第23-28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3 矿井通风系统稳定性与可靠性分析 | 第29-40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 | 第29页 |
| ·通风系统稳定性分析 | 第29-35页 |
| ·通风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| ·通风系统风流稳定性分析 | 第31页 |
| ·通风系统角联巷道的判断 | 第31-33页 |
| ·通风系统角联分析 | 第33-35页 |
| ·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| 第35-39页 |
| ·研究可靠性的意义 | 第35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| 第35页 |
| ·通风系统的可靠性评价 | 第35-3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9-40页 |
| 4 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| 第40-63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指标体系建立 | 第40-48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| 第40-41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| 第41-48页 |
| ·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理论基础 | 第48-50页 |
| ·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基本理论 | 第48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| 第48-50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调整方法 | 第50页 |
| ·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0-54页 |
| ·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| 第51页 |
| ·构造判断矩阵 | 第51-53页 |
| ·计算因素的相对权重 | 第53-54页 |
| ·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| 第54-58页 |
| ·通风系统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| 第58-62页 |
| ·通风方式合理性 | 第59页 |
| ·通风网络合理性 | 第59页 |
| ·矿井风流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| ·通风动力可靠度 | 第60-61页 |
| ·通风管理及设施 | 第61-6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5 实例应用 | 第63-72页 |
| ·李子垭煤矿矿井概况 | 第63-67页 |
| ·李子垭煤矿简介 | 第63-65页 |
| ·李子垭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| 第65-67页 |
| ·李子垭矿井通风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 | 第67-71页 |
| ·李子垭矿通风系统评价性指标赋值并计算 | 第68页 |
| ·李子垭煤矿矿井风流稳定性分析 | 第68-70页 |
| ·李子垭矿井通风系统通风有效度评价 | 第70-71页 |
| ·李子垭矿通风系统评价结果分析及建议 | 第71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1-72页 |
| 6 结论 | 第72-73页 |
| ·结论 | 第72页 |
| ·展望 | 第7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8页 |
| 附录 | 第78-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