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1 大豆生产的重要性 | 第10页 |
1.2 大豆生产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2.1 世界大豆生产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中国大豆生产概况 | 第11页 |
1.2.3 甘肃省大豆生态分布与生态环境 | 第11-12页 |
1.2.4 甘肃省大豆生产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3 大豆栽培技术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3.1 大豆引种筛选研究 | 第13页 |
1.3.2 大豆栽培学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.3 甘肃省大豆主要栽培模式 | 第14-17页 |
第二章 适宜单作的大豆新品种筛选与评价 | 第17-30页 |
2.1 试验基地概况 | 第17页 |
2.2 试验目的 | 第17页 |
2.3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2页 |
2.3.1 试验设计 | 第17-19页 |
2.3.2 试验材料 | 第19页 |
2.3.3 测定指标及标准 | 第19-22页 |
2.3.3.1 田间调查性状及物候期 | 第19-21页 |
2.3.3.2 考种项目 | 第21-22页 |
2.3.3.3 计产 | 第22页 |
2.4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4.1 物候期调查分析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4.2 不同大豆品种(系)株高生长状况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4.3 不同大豆品种(系)百粒重对照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4.4 不同大豆品种(系)小区产量和折合亩产对照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4.5 不同大豆品种(系)综合农艺性状对照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5 单作大豆适宜性评价 | 第28-30页 |
第三章 适宜间套作的大豆新品种筛选 | 第30-37页 |
3.1 试验目的 | 第30页 |
3.2 试验材料 | 第30页 |
3.3 试验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4 分析评价指标 | 第31页 |
3.5 试验结果与分析 | 第31-35页 |
3.5.1 马铃薯套作不同大豆品种产出效果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5.2 小麦套作不同大豆品种产出效果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5.3 玉米套作不同大豆品种产出效果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5.4 皇冠梨套作不同大豆品种产出效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6 小结 | 第35-37页 |
3.6.1 马铃薯/大豆套作 | 第35-36页 |
3.6.2 小麦/大豆套作 | 第36页 |
3.6.3 玉米/大豆套作 | 第36页 |
3.6.4 皇冠梨/大豆套作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结论 | 第37-41页 |
4.1 单作优质大豆新品种的综合农艺性状评价 | 第37-38页 |
4.1.1 邯14-34综合评价 | 第37页 |
4.1.2 陇黄3号综合评价 | 第37页 |
4.1.3 晋科6号综合评价 | 第37页 |
4.1.4 中作J13162综合评价 | 第37页 |
4.1.5 石788综合评价 | 第37-38页 |
4.2 适合与不同非豆科作物套作的大豆新品种筛选 | 第38-39页 |
4.2.1 马铃薯/大豆套作 | 第38页 |
4.2.2 小麦/大豆套作 | 第38页 |
4.2.3 玉米/大豆套作 | 第38-39页 |
4.2.4 皇冠梨/大豆套作 | 第39页 |
4.3 研究展望 | 第39-41页 |
4.3.1 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4.3.2 意见建议 | 第40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46-47页 |
导师简介 | 第47-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