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1-51页 |
1.1 癌症现状及治疗方法 | 第11-15页 |
1.1.1 癌症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1.2 癌症治疗手段 | 第13-15页 |
1.1.2.1 手术治疗 | 第13-14页 |
1.1.2.2 化学治疗 | 第14页 |
1.1.2.3 基因治疗 | 第14页 |
1.1.2.4 免疫治疗 | 第14页 |
1.1.2.5 放射治疗 | 第14-15页 |
1.1.2.6 光动力治疗 | 第15页 |
1.1.2.7 光热治疗 | 第15页 |
1.2 光热治疗简介 | 第15-18页 |
1.2.1 光热治疗的机理 | 第15-16页 |
1.2.2 光热治疗引发细胞死亡的机制 | 第16-17页 |
1.2.3 近红外光热治疗 | 第17页 |
1.2.4 基于光热治疗的联合治疗 | 第17-18页 |
1.3 光热治疗材料 | 第18-25页 |
1.3.1 金纳米棒 | 第19页 |
1.3.2 金纳米星 | 第19-20页 |
1.3.3 金纳米花 | 第20-21页 |
1.3.4 金纳米壳 | 第21-22页 |
1.3.5 金纳米笼 | 第22-23页 |
1.3.6 金/银双金属材料 | 第23-24页 |
1.3.7 其他光热治疗纳米材料 | 第24-25页 |
1.4 金纳米棒 | 第25-48页 |
1.4.1 金纳米棒的性质 | 第26页 |
1.4.2 金纳米棒的合成 | 第26-33页 |
1.4.3 金纳米棒的表面修饰和功能化 | 第33-40页 |
1.4.4 金纳米棒在光热治疗中的应用 | 第40-44页 |
1.4.5 金纳米棒在其他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| 第44-48页 |
1.5 设计思路 | 第48-51页 |
第二章 沸石咪唑框架-8包覆的金纳米棒(AuNRs@ZIF-8)用于光热治疗 | 第51-63页 |
2.1 引言 | 第51-53页 |
2.2 实验部分 | 第53-55页 |
2.2.1 试剂及测试 | 第53-54页 |
2.2.2 AuNRs的合成 | 第54页 |
2.2.3 AuNRs@ZIF-8的合成 | 第54页 |
2.2.4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54页 |
2.2.5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54-55页 |
2.2.6 体外光热治疗实验 | 第55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5-62页 |
2.3.1 AuNRs@ZIF-8s的合成与表征 | 第55-57页 |
2.3.2 稳定性测试 | 第57-58页 |
2.3.3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58-60页 |
2.3.4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60-61页 |
2.3.5 体外光热治疗试验 | 第61-62页 |
2.4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三章 聚多巴胺包覆的金纳米棒(AuNRs@PDA)用于增强的光热治疗 | 第63-77页 |
3.1 引言 | 第63-65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65-67页 |
3.2.1 试剂及测试 | 第65-66页 |
3.2.2 AuNRs的合成 | 第66页 |
3.2.3 AuNRs@PDA的合成 | 第66页 |
3.2.4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66页 |
3.2.5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66-67页 |
3.2.6 体外光热治疗实验 | 第6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7-75页 |
3.3.1 AuNRs@PDA的合成与表征 | 第67-70页 |
3.3.2 稳定性测试 | 第70-71页 |
3.3.3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71-73页 |
3.3.4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73-74页 |
3.3.5 体外光热治疗实验 | 第74-75页 |
3.4 小结 | 第75-77页 |
第四章 花菁染料吸附聚集的金纳米棒(AuNRs/Cy)用于增强的光热治疗 | 第77-91页 |
4.1 引言 | 第77-79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79-82页 |
4.2.1 试剂及测试 | 第79-80页 |
4.2.2 AuNRs的合成 | 第80页 |
4.2.3 花菁染料Cy的合成 | 第80-81页 |
4.2.4 AuNRs/Cy的合成 | 第81页 |
4.2.5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81页 |
4.2.6 细胞摄取实验 | 第81页 |
4.2.7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81-82页 |
4.2.8 体外光热治疗实验 | 第8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82-89页 |
4.3.1 花菁染料吸附聚集的金纳米棒的合成与表征 | 第82-84页 |
4.3.2 稳定性测试 | 第84-85页 |
4.3.3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85-86页 |
4.3.4 细胞摄取实验 | 第86-87页 |
4.3.5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87-88页 |
4.3.6 体外光热治疗试验 | 第88-89页 |
4.4 小结 | 第89-91页 |
第五章 介孔二氧化硅部分包覆的金纳米棒(Janus AuNRs@mSiO_2)用于光热/化学联合治疗 | 第91-107页 |
5.1 引言 | 第91-93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93-96页 |
5.2.1 试剂及测试 | 第93-94页 |
5.2.2 AuNRs的合成 | 第94页 |
5.2.3 Janus AuNRs@mSiO_2的合成 | 第94页 |
5.2.4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94-95页 |
5.2.5 体外药物装载和释放实验 | 第95页 |
5.2.6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95页 |
5.2.7 体外光热治疗和光热/化学联合治疗实验 | 第95-96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6页 |
5.3.1 Janus AuNRs@mSiO_2的合成与表征 | 第96-98页 |
5.3.2 稳定性实验 | 第98-99页 |
5.3.3 体外光热升温实验 | 第99-101页 |
5.3.4 体外药物释放实验 | 第101-103页 |
5.3.5 体外生物相容性实验 | 第103-104页 |
5.3.6 体外光热治疗和光热/化学联合治疗试验 | 第104-106页 |
5.4 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结论 | 第107-10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9-128页 |
致谢 | 第128-130页 |
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3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