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| 第10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3页 |
1.1.2 问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1.2.1 研究范围 | 第14-15页 |
1.2.2 概念界定 | 第15-16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1.5 研究框架 | 第20-22页 |
2 理论基础研究与现状研究综述 | 第22-36页 |
2.1 城市风环境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| 第22-26页 |
2.1.1 城市风环境概述 | 第22-23页 |
2.1.2 优化城市风环境作用 | 第23-24页 |
2.1.3 城市风环境关联因素 | 第24-26页 |
2.2 风环境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综述 | 第26-34页 |
2.2.1 城市气候设计综述 | 第27-29页 |
2.2.2 城市规划编制综述 | 第29-31页 |
2.2.3 技术手段综述 | 第31-34页 |
2.2.4 当前研究启示 | 第34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规划方法优化与模拟技术引入 | 第36-62页 |
3.1 传统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方法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1.1 传统小城镇空间布局的编制程序 | 第37页 |
3.1.2 传统小城镇空间布局的优化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 传统小城镇空间布局对气候环境考虑不足 | 第38-39页 |
3.2.1 前期分析对气候数据不知所措 | 第38页 |
3.2.2 空间安排对气候环境考虑不足 | 第38页 |
3.2.3 评价优化忽视气候要素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3 城镇气候设计方法引入 | 第39-40页 |
3.3.1 城镇气候设计概述 | 第39页 |
3.3.2 城镇气候设计技术流程 | 第39-40页 |
3.4 城镇气候设计与城镇空间布局对比分析 | 第40-44页 |
3.4.1 城镇空间布局与城镇气候设计对比分析 | 第40-42页 |
3.4.2 城镇空间布局与城镇气候设计的各阶段对比分析 | 第42-44页 |
3.5 城镇气候设计引入城镇空间布局方法优化 | 第44-45页 |
3.5.1 确定小城镇空间布局方法优化思路与方式 | 第44页 |
3.5.2 城镇气候设计模块划分与嵌入 | 第44-45页 |
3.6“风环境模块”嵌入的小城镇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6.1 气候分析模块嵌入的分析层规划方法 | 第45-46页 |
3.6.2 风环境策略模块嵌入的方案层规划方法 | 第46-47页 |
3.6.3 模拟反馈模块嵌入的反馈层规划方法 | 第47-48页 |
3.7 模拟技术引入及软件选取 | 第48-51页 |
3.7.1 风环境模拟技术原理概述 | 第48-49页 |
3.7.2 风环境模拟技术软件选取 | 第49-50页 |
3.7.3 风环境应用技术软件优势 | 第50-51页 |
3.8 城镇风环境模拟技术步骤 | 第51-60页 |
3.8.1 气象数据 | 第51-52页 |
3.8.2 几何模型 | 第52-58页 |
3.8.3 参数设置 | 第58-60页 |
3.8.4 计算模拟 | 第60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4 对象分析评价与规划任务制定 | 第62-84页 |
4.1 龙驹寨镇自然地理概况 | 第62-63页 |
4.1.1 龙驹寨镇地理区位 | 第62-63页 |
4.1.2 龙驹寨镇交通区位 | 第63页 |
4.1.3 龙驹寨镇自然条件 | 第63页 |
4.2 龙驹寨镇气候环境概况 | 第63-69页 |
4.2.1 气候区划 | 第63-66页 |
4.2.2 风概况 | 第66-67页 |
4.2.3 温度概况 | 第67-68页 |
4.2.4 日照概况 | 第68-69页 |
4.2.5 湿度概况 | 第69页 |
4.3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概况 | 第69-75页 |
4.3.1 龙驹寨镇现状城镇建设概况 | 第69-70页 |
4.3.2 龙驹寨镇城镇现状空间布局结构 | 第70页 |
4.3.3 龙驹寨镇城镇现状空间道路肌理 | 第70-71页 |
4.3.4 龙驹寨镇现状用地分布及开发概况 | 第71-75页 |
4.4 龙驹寨镇现状气候与空间布局评价 | 第75-78页 |
4.4.1 龙驹寨镇城镇现状气候环境评价 | 第75-77页 |
4.4.2 龙驹寨镇城镇现状空间布局评价 | 第77-78页 |
4.5 龙驹寨镇风环境任务与评价指标确定 | 第78-82页 |
4.5.1 风环境任务的制定 | 第78-79页 |
4.5.2 风环境评价指标确定 | 第79-8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5 适宜策略探讨与方案模拟优化 | 第84-116页 |
5.1 空间布局风环境策略探讨 | 第84-90页 |
5.1.1 城镇整体空间结构研究 | 第84-86页 |
5.1.2 城镇内部空间肌理确定 | 第86-88页 |
5.1.3 城镇内部用地布局优化 | 第88-90页 |
5.1.4 城镇用地开发强度设定 | 第90页 |
5.2 风环境策略指导下的空间布局布局方案综述 | 第90-102页 |
5.2.1 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前情 | 第90-92页 |
5.2.2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城镇空间结构 | 第92-94页 |
5.2.3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内部空间肌理 | 第94-95页 |
5.2.4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内部用地布局 | 第95-98页 |
5.2.5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用地开发强度 | 第98-102页 |
5.3 空间布局方案模拟评价 | 第102-109页 |
5.3.1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方案模型的建构 | 第102-103页 |
5.3.2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方案风环境模拟 | 第103-107页 |
5.3.3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方案风环境评价 | 第107-109页 |
5.4 空间布局方案优化调整 | 第109-114页 |
5.4.1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方案调整措施 | 第109-110页 |
5.4.2 龙驹寨镇空间布局方案模拟验证 | 第110-11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16-120页 |
6.1 结论与创新 | 第116-117页 |
6.1.1 研究结论 | 第116-117页 |
6.1.2 创新之处 | 第117页 |
6.2 不足与展望 | 第117-120页 |
6.2.1 研究不足 | 第117-118页 |
6.2.2 后续展望 | 第118-120页 |
致谢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28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28-132页 |
图录 | 第128-129页 |
表录 | 第129-132页 |
附录 1:龙驹寨镇龙驹寨镇现状用地规模统计表 | 第132-134页 |
附录 2:陕西省各类建筑密度、容积率上限指标表 | 第134-136页 |
附录 3:龙驹寨镇龙驹寨镇规划用地规模统计表 | 第136-13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38页 |
论文发表 | 第138页 |
课题参与 | 第138页 |
项目实践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