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-12页 |
1.4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| 第12-14页 |
1.4.1 文献研究法 | 第12页 |
1.4.2 归纳总结法 | 第12页 |
1.4.3 比较分析法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吐蕃时期的刑罚制度 | 第14-27页 |
2.1 吐蕃时期习惯法中有关刑罚的规定 | 第14页 |
2.1.1 盟誓制度 | 第14页 |
2.1.2 株连制度 | 第14页 |
2.2 吐蕃时期成文法中有关刑罚的规定 | 第14-16页 |
2.2.1 松赞干布时期的《十善之法》、《法律二十条》、《六类大法》 | 第14-15页 |
2.2.2 芒孙芒赞时期的《吐蕃三律》 | 第15-16页 |
2.3 刑罚种类 | 第16-18页 |
2.3.1 死刑 | 第16页 |
2.3.2 肉刑 | 第16-17页 |
2.3.3 笞刑、鞭刑 | 第17页 |
2.3.4 财产刑 | 第17页 |
2.3.5 剥夺告身 | 第17页 |
2.3.6 劳役刑 | 第17-18页 |
2.3.7 羞辱刑 | 第18页 |
2.4 吐蕃时期刑罚制度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2.4.1 出现了对刑事责任能力标准的规定 | 第18页 |
2.4.2 区分故意和过失 | 第18-19页 |
2.4.3 株连盛行 | 第19页 |
2.5 吐蕃时期的“流”刑制度 | 第19-23页 |
2.5.1 有关“流”刑的记载 | 第19-21页 |
2.5.2 流刑的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6 吐蕃时期的行政司法机构 | 第23-25页 |
2.6.1 喻寒波官员系统 | 第23-24页 |
2.6.2 五翼六十一千户与德康、冲木制度 | 第24-25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萨迦时期的刑罚制度 | 第27-35页 |
3.1 元朝的法律制度 | 第27-30页 |
3.1.1 元代主要的立法 | 第27-28页 |
3.1.2 元朝设置的管辖西藏地方司法的机构和官员 | 第28-30页 |
3.2 元代的刑罚制度 | 第30-31页 |
3.2.1 元代的刑罚种类 | 第30-31页 |
3.2.2 元代刑罚的特点 | 第31页 |
3.3 元代的流刑制度 | 第31-33页 |
3.3.1 有关流刑的案例 | 第31-32页 |
3.3.2 元朝的流刑制度 | 第32-3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帕竹时期的刑罚制度 | 第35-53页 |
4.1 明朝对西藏的治理政策 | 第35-37页 |
4.1.1 “广行招谕”,对僧俗首领封授 | 第36页 |
4.1.2 经营甘青川滇等藏区,为经营西藏奠定基础 | 第36-37页 |
4.2 明朝在西藏的行政建制 | 第37-40页 |
4.2.1 卫所制度 | 第37-38页 |
4.2.2 封授三大法王和五教王 | 第38-40页 |
4.2.3 朝贡和赏赐制度 | 第40页 |
4.3 帕木竹巴地方政权的管理措施 | 第40-41页 |
4.4 西藏地方政权的法律制度建设和立法状况 | 第41-53页 |
4.4.1 帕竹大司徒绛曲坚赞时期制定的《十五法典》 | 第41-46页 |
4.4.2 藏巴第悉噶玛丹迥旺布时期制定的《十六法典》 | 第46-52页 |
4.4.3 藏传佛教戒律走上了与世俗法律分离的道路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甘丹颇章时期的刑罚制度 | 第53-64页 |
5.1 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藏举措 | 第53-54页 |
5.2 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制定《十三法典》 | 第54页 |
5.3 清朝西藏地方的司法机构和刑罚制度 | 第54-60页 |
5.3.1 司法机构 | 第54-56页 |
5.3.2 刑罚种类 | 第56-60页 |
5.4 甘丹颇章时期藏北牧区习惯法中有关刑罚的内容 | 第60-6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语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1、著作 | 第66-67页 |
2、史料 | 第67-68页 |
3、论文 | 第68-6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