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4 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| 第17-20页 |
1.4.1 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1.4.2 预期成果 | 第19-20页 |
第二章 鸢乌贼资源基本概况 | 第20-25页 |
2.1 鸢乌贼资源状况 | 第20页 |
2.2 鸢乌贼生物学特征 | 第20-25页 |
2.2.1 形态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2.2 种群结构 | 第21-22页 |
2.2.3 繁殖特性 | 第22-23页 |
2.2.4 集群与洄游 | 第23页 |
2.2.5 摄食与索饵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分布 | 第25-35页 |
3.1 南海概况 | 第25-27页 |
3.1.1 南海地形地貌 | 第25-26页 |
3.1.2 南海气候环境 | 第26页 |
3.1.3 南海渔业资源 | 第26-27页 |
3.2 南海鸢乌贼资源量 | 第27-33页 |
3.2.1 我国及南海周边国家对鸢乌贼资源量的评估 | 第27-29页 |
3.2.2 基于声学技术与灯光罩网的鸢乌贼资源评估 | 第29-33页 |
3.3 南海鸢乌贼渔场分布 | 第33页 |
3.4 影响南海鸢乌贼资源分布因子 | 第33-35页 |
3.4.1 海洋环境是影响鸢乌贼生物量分布的重要因素 | 第33-34页 |
3.4.2 金枪鱼集群可作为鸢乌贼集群的生物指标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南海鸢乌贼开发现状 | 第35-52页 |
4.1 鸢乌贼资源捕捞手段 | 第35-39页 |
4.1.1 灯光罩网是捕捞鸢乌贼的主要方式 | 第35-38页 |
4.1.2 手钓鱿鱼是捕捞鸢乌贼的另一作业方式 | 第38-39页 |
4.2 影响鸢乌贼捕捞产量的因子 | 第39-45页 |
4.2.1 季节变化对捕捞鸢乌贼的影响 | 第39-45页 |
4.2.2 月光对捕捞鸢乌贼的影响 | 第45页 |
4.3 鸢乌贼资源开发状况 | 第45-46页 |
4.4 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| 第46-52页 |
4.4.1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| 第46-49页 |
4.4.2 三亚灯光罩网渔船经济效益 | 第49-52页 |
第五章 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 | 第52-60页 |
5.1 南海鸢乌贼捕捞潜力 | 第52-53页 |
5.2 南海鸢乌贼市场潜力 | 第53-54页 |
5.2.1 全球鱿鱼市场需求强劲 | 第53-54页 |
5.2.2 水产品冷链与流通快速发展 | 第54页 |
5.3 鸢乌贼加工利用前景 | 第54-60页 |
5.3.1 胴体的利用 | 第55-56页 |
5.3.2 内脏的利用 | 第56-57页 |
5.3.3 鱿鱼墨的利用 | 第57-58页 |
5.3.4 其他下脚料的利用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南海鸢乌贼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| 第60-64页 |
6.1 面临挑战 | 第60-62页 |
6.1.1 我国南海渔业资源被周边国家掠夺 | 第60页 |
6.1.2 科技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| 第60页 |
6.1.3 鸢乌贼生物调查与资源评估不够精准 | 第60-61页 |
6.1.4 鸢乌贼产业体系未形成 | 第61页 |
6.1.5 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低 | 第61-62页 |
6.2 存在机遇 | 第62-64页 |
6.2.1 国家战略为外海渔业发展提供契机 | 第62页 |
6.2.2 中央财政提为外海渔业提供经济支持 | 第62页 |
6.2.3 岛礁建设为渔业资源开发提供后勤保障 | 第62-63页 |
6.2.4 灯光罩网为鸢乌贼捕捞提供新思路 | 第63页 |
6.2.5 水产品消费需求为捕捞开发提供发展动力 | 第63-64页 |
第七章 我国南海鸢乌贼渔业发展对策建议 | 第64-68页 |
7.1 加强高校、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合作 | 第64-65页 |
7.2 加快建立南海鸢乌贼渔业产业体系 | 第65-66页 |
7.3 调整灯光罩网伏季休渔日期 | 第66页 |
7.4 构建南海渔业信息综合平台 | 第66页 |
7.5 建立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鸢乌贼渔情预报 | 第66-68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68-69页 |
8.2 主要创新 | 第69页 |
8.3 存在不足 | 第69页 |
8.4 研究展望 | 第69-7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1-78页 |
致谢 | 第78-79页 |
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| 第7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