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略词 | 第6-7页 |
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能量代谢和运动的研究进展 | 第11-23页 |
1.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能量代谢和运动的研究 | 第11-21页 |
1.1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结构与生理特性 | 第11页 |
1.2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能量的代谢和电子传递 | 第11-13页 |
1.2.1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呼吸链的组成元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嗜酸氧化亚铁硫杆菌的铁氧化供能 | 第12-13页 |
1.3 有机物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| 第13-14页 |
1.4 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趋化性运动和吸附的研究情况 | 第14-15页 |
1.5 革兰氏阴性菌依靠Tfp的运动和吸附 | 第15-20页 |
1.5.1 Tfp的组成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5.2 PilV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5.3 PilW的研究 | 第17页 |
1.5.4 PilT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5.5 PilU的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6 Tfp的电子传递研究 | 第20-21页 |
2.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2.1 研究目的 | 第21页 |
2.2 研究意义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四型纤毛(TFP)的克隆、表达和功能分析 | 第23-51页 |
1.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26页 |
1.1 Tfp的pilV和pilW基因的克隆 | 第24-25页 |
1.2 Tfp的pilV和pilW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25页 |
1.2.1 根据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| 第25页 |
1.2.2 构建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树和系统进化树 | 第25页 |
1.2.3 蛋白质空间结构预测以及蛋白质特征分析 | 第25页 |
1.3 pilV和pilW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25页 |
1.4 Tfp相关功能分析 | 第25-26页 |
1.4.1 A.ferrooxidans的滑动(Sliding motility) | 第25页 |
1.4.2 A.ferrooxidans的颤动(Twitching motility) | 第25-26页 |
1.4.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A.ferrooxidans(TEM) | 第26页 |
1.4.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矿物表面的A.ferrooxidans(SEM) | 第26页 |
1.4.5 电导探针原子力显微镜(CP-AFM)分析Pili的导电性能 | 第26页 |
2. 结果与讨论 | 第26-49页 |
2.1 pilV基因的克隆、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26-34页 |
2.1.1 pilV基因的克隆 | 第27页 |
2.1.2 pilV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27-34页 |
2.1.2.1 根据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| 第27-28页 |
2.1.2.2 pilV编码蛋白的组成和特性 | 第28-29页 |
2.1.2.3 PilV蛋白的二级结构的预测 | 第29-30页 |
2.1.2.4 PilV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树 | 第30-34页 |
2.2 pilW基因的克隆、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34-42页 |
2.2.1 pilW基因的克隆 | 第34页 |
2.2.2 pilW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34-42页 |
2.2.2.1 根据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| 第34-35页 |
2.2.2.2 PilW蛋白的组成和特性 | 第35-37页 |
2.2.2.3 PilW蛋白的二级结构的预测 | 第37-38页 |
2.2.2.4 构建PilW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树和系统进化树 | 第38-42页 |
2.3 pilV和pilW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4 Tfp相关功能分析 | 第43-49页 |
2.4.1 Sliding motility | 第43-44页 |
2.4.2 Twitching motility | 第44页 |
2.4.3 TEM | 第44页 |
2.4.4 SEM | 第44-47页 |
2.4.5 电导探针原子力显微镜(CP-AFM)分析Tfp的导电性 | 第47-49页 |
3. 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三章 PILT和PILU基因的克隆、表达和功能分析 | 第51-76页 |
1. 材料和方法 | 第52-56页 |
1.1 pilT和pilU基因的克隆和表达 | 第52-55页 |
1.1.1 pilT和pilU基因的克隆 | 第52-53页 |
1.1.2 目的基因片段(PCR产物)的回收 | 第53页 |
1.1.3 回收片段与载体的连接 | 第53页 |
1.1.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| 第53页 |
1.1.5 平板筛选 | 第53-54页 |
1.1.6 阳性菌的PCR鉴定及克隆基因的测序 | 第54页 |
1.1.7 质粒双酶切 | 第54页 |
1.1.8 酶切质粒的连接 | 第54-55页 |
1.1.9 pilT和pilU基因的表达和纯化 | 第55页 |
1.2 pilT和pilU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55页 |
1.3 pilT和pilU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55-56页 |
1.4 ATPase assay | 第56页 |
2. 结果和讨论 | 第56-74页 |
2.1 pilT基因的表达、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56-64页 |
2.1.1 pilT基因的克隆 | 第56-57页 |
2.1.2 pilT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57-63页 |
2.1.2.1 根据pilT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| 第57-58页 |
2.1.2.2 PilT蛋白的组成和特性 | 第58-59页 |
2.1.2.3 PilT蛋白的二级结构的预测 | 第59-60页 |
2.1.2.4 构建PilT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树和系统进化树 | 第60-63页 |
2.1.3 pilT基因的表达和纯化 | 第63-64页 |
2.2 pilU基因的表达、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64-73页 |
2.2.1 pilU基因的克隆 | 第64-65页 |
2.2.2 pilU基因序列分析及功能预测 | 第65-72页 |
2.2.2.1 根据pilU测序结果推导氨基酸序列 | 第65页 |
2.2.2.2 pilU编码蛋白的组成和特性 | 第65-67页 |
2.2.2.3 PilU蛋白的二级结构的预测 | 第67-68页 |
2.2.2.4 构建pilU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树和系统进化树 | 第68-72页 |
2.2.3 pilU基因的表达和纯化 | 第72-73页 |
2.3 pilT和pilU基因的转录分析 | 第73页 |
2.4 PilT和PilU蛋白ATPase活性 | 第73-74页 |
3. 小结 | 第74-76页 |
总结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85页 |
发表论文目录 | 第85-86页 |
致谢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