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3页 |
1.1 当前我国猪传染病流行特点 | 第11-13页 |
1.1.1 免疫抑制性疾病危害增加 | 第12页 |
1.1.2 病原多元化、症状复杂化 | 第12页 |
1.1.3 病原体变异后毒力增强 | 第12页 |
1.1.4 细菌继发性感染日趋严重 | 第12-13页 |
1.1.5 病症非典型化 | 第13页 |
1.2 猪口蹄疫的病原学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2.1 口蹄疫病毒的研究历史 | 第13页 |
1.2.2 口蹄疫病毒的形态学特征与理化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2.3 口蹄疫病毒的抵抗力 | 第14页 |
1.2.4 口蹄疫病毒的培养特性 | 第14-15页 |
1.2.5 口蹄疫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15页 |
1.3 口蹄疫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5-18页 |
1.3.1 口蹄疫病毒感染的流行现状 | 第15页 |
1.3.2 口蹄疫感染的传染源 | 第15-16页 |
1.3.3 口蹄疫感染传播途径 | 第16-17页 |
1.3.4 口蹄疫感染的易感动物与感染途径 | 第17-18页 |
1.4 口蹄疫的病理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4.1 口蹄疫的发病机理 | 第18页 |
1.4.2 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| 第18-20页 |
1.4.3 口蹄疫的病理变化 | 第20页 |
1.5 口蹄疫防治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2页 |
1.5.1 目前的防治措施 | 第20-22页 |
1.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 | 第23-29页 |
2.1 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1.1 毒株 | 第23页 |
2.1.2 病料的采集与保存 | 第23-24页 |
2.1.3 主要试剂与仪器设备 | 第24页 |
2.2 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病料处理 | 第24页 |
2.2.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24页 |
2.2.3 DNA 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2.2.4 PCR 的扩增 | 第25页 |
2.2.5 特异性试验 | 第25页 |
2.2.6 敏感性试验 | 第25-26页 |
2.3 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3.1 特异性PCR 产物鉴定结果 | 第26页 |
2.3.2 敏感性试验结果 | 第26-27页 |
2.4 讨论 | 第27-29页 |
2.4.1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学探讨 | 第27-28页 |
2.4.2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特异性 | 第28页 |
2.4.3 口蹄疫病毒PCR 鉴别诊断方法的敏感性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猪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9-3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1.1 猪口蹄疫的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9-30页 |
3.1.2 病料的采集与保存 | 第30页 |
3.1.3 试剂和工具酶 | 第30页 |
3.1.4 检测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1.4.1 病料处理 | 第30页 |
3.1.4.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30页 |
3.1.4.3 DNA 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3.1.4.4 PCR 的扩增 | 第31页 |
3.2 结果 | 第31-34页 |
3.2.1 区域问卷调查 | 第31-32页 |
3.2.2 病料检测结果 | 第32-34页 |
3.3 讨论与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3.1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口蹄疫疫病动态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口蹄疫发病的原因 | 第35-36页 |
3.3.3 口蹄疫的防制策略 | 第36-38页 |
结论 | 第38-39页 |
1 建立猪口蹄疫病毒PCR 检测方法 | 第38页 |
2 陕西省渭南地区的猪口蹄疫病流行病学调查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4页 |
附录 | 第44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