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研究导论 | 第9-16页 |
1.1 绪论:可持续发展——低碳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| 第9-10页 |
1.2 相关概念的限定与简释:低碳经济、低碳社会与低碳城市 | 第10-12页 |
1.2.1 低碳(low carbon) | 第10-11页 |
1.2.2 低碳城市(Low-carbon City) | 第11页 |
1.2.3 低碳经济(Low carbon economy) | 第11页 |
1.2.4 低碳社会(low-carbon society) | 第11页 |
1.2.5 低碳生活(low-carbonlife) | 第11-12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2页 |
1.4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| 第12-13页 |
1.4.1 理论方面 | 第12-13页 |
1.4.2 实践方面 | 第13页 |
1.5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| 第13-14页 |
1.6 课题研究的方法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低碳城市理论发展回顾 | 第16-28页 |
2.1 可持续发展 | 第16-17页 |
2.1.1 “可持续发展(Sustainable development)”理念 | 第16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规划 | 第16-17页 |
2.2 绿色建筑 | 第17-19页 |
2.2.1 绿色建筑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2.2 绿色建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2.3 绿色建筑的实践 | 第18-19页 |
2.3 国内外低碳理论 | 第19-22页 |
2.3.1 低碳经济 | 第19页 |
2.3.2 低碳社会 | 第19-20页 |
2.3.3 低碳城市 | 第20-22页 |
2.4 国内外低碳城市发展 | 第22-26页 |
2.4.1 世界各国的低碳城市进展及行动计划 | 第22-24页 |
2.4.2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 | 第24-2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基于低碳城市理论的区域规划策略研究 | 第28-43页 |
3.1 区域规划的编制重点与特点 | 第28-29页 |
3.1.1 区域编制重点: | 第28页 |
3.1.2 区域规划的特殊性 | 第28-29页 |
3.1.3 低碳理论与区域规划的结合点 | 第29页 |
3.2 低碳与城市组织模式 | 第29-34页 |
3.2.1 城市定位: | 第30-32页 |
3.2.2 资源利用: | 第32页 |
3.2.3 城市建设: | 第32-34页 |
3.2.4 生态环境: | 第34页 |
3.3 低碳与区域经济 | 第34-36页 |
3.3.1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: | 第34-35页 |
3.3.2 低碳的产业集群 | 第35-36页 |
3.4 低碳与区域交通 | 第36-39页 |
3.4.1 区域内轨道交通走廊 | 第37-38页 |
3.4.2 区域内公交走廊 | 第38-39页 |
3.5 针对低碳理论的区域规划设计要点 | 第39-41页 |
3.6 基于低碳理论的区域规划策略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基于低碳城市理论的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| 第43-84页 |
4.1 总规中的城市定位、人口及用地规模预测 | 第43-64页 |
4.1.1 城市定位、发展目标 | 第43-44页 |
4.1.2 人口预测及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| 第44-56页 |
4.1.3 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规划 | 第56-64页 |
4.2 总规中的交通规划 | 第64-75页 |
4.2.1 绿色交通规划 | 第64-69页 |
4.2.2 轨道交通及大型交通设施建设 | 第69-71页 |
4.2.3 城市绿色物流 | 第71-75页 |
4.3 GIS技术的应用 | 第75-79页 |
4.3.1 GIS技术的应用方式: | 第75页 |
4.3.2 GIS在总规中应用案例 | 第75-79页 |
4.4 针对低碳理论的区域规划设计要点 | 第79-80页 |
4.5 基于低碳理论的总体规划策略 | 第80-84页 |
4.5.1 低碳策略:低碳城市策略平台 | 第81-82页 |
4.5.2 低碳策略:低碳城市产业平台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基于低碳城市理论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| 第84-106页 |
5.1 低碳—气候适应性的城市设计 | 第84-86页 |
5.2 风环境与低碳城市设计 | 第86-92页 |
5.2.1 风环境的成因 | 第86页 |
5.2.2 风环境与街道空间设计 | 第86-88页 |
5.2.3 风环境与绿化、水体设计 | 第88-90页 |
5.2.4 城市设计与风环境的结合: | 第90-91页 |
5.2.5 利用CFD软件模拟风环境 | 第91-92页 |
5.3 热环境与城市设计 | 第92-94页 |
5.3.1 热环境开敞空间的城市设计 | 第92页 |
5.3.2 建筑物的熵值与城市设计 | 第92-94页 |
5.4 低碳城市的计算机模拟—EEP模型 | 第94-98页 |
5.5 新能源的利用 | 第98-101页 |
5.5.1 太阳能利用 | 第98-100页 |
5.5.2 风能利用 | 第100-101页 |
5.6 针对低碳理论的城市设计要点 | 第101-102页 |
5.7 基于低碳理论的城市设计策略 | 第102-106页 |
5.7.1 低碳策略:低碳城市规划平台 | 第102-104页 |
5.7.2 低碳策略:低碳城市公众平台 | 第104-106页 |
第六章 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前景展望 | 第106-114页 |
6.1 一个低碳的未来: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意义 | 第106-107页 |
6.2 基于低碳城市理论的城市规划所涉及到的范围: | 第107-108页 |
6.3 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应用前景: | 第108-110页 |
6.4 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机制: | 第110-112页 |
6.4.1 建立统一的管理和组织机构 | 第110页 |
6.4.2 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 | 第110-111页 |
6.4.3 创新性的设计和开发实践 | 第111页 |
6.4.4 低碳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所面临的挑战: | 第111-112页 |
6.5 低碳城市建设对于规划相关法规的要求 | 第112页 |
6.6 低碳城市理论在规划设计中的关键性原则 | 第112-114页 |
6.6.1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| 第112页 |
6.6.2 真正认识到低碳规划的作用 | 第112-113页 |
6.6.3 对于低碳技术、理论的研究的投资 | 第113页 |
6.6.4 多方的合作 | 第113-114页 |
附录:低碳的能源设施—国外低碳发展介绍 | 第114-134页 |
7.1 城市中心区 | 第114-118页 |
7.1.1 电热联产与区域供热技术的应用 | 第114-116页 |
7.1.2 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应用 | 第116-118页 |
7.1.2.1 案例:柏林能源项目 | 第117-118页 |
7.1.2.2 案例:柏林的光伏屋顶 | 第118页 |
7.2 城区 | 第118-122页 |
7.2.1 政府的建筑 | 第118-119页 |
7.2.2 社区建筑 | 第119页 |
7.2.3 旧城改造 | 第119页 |
7.2.4 案例研究 | 第119-121页 |
7.2.5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 | 第121-122页 |
7.2.6 居住密度和社区供热的经济分析 | 第122页 |
7.3 城市边缘地区 | 第122-126页 |
7.3.1 电热联产与区域供热技术的应用 | 第123-124页 |
7.3.2 太阳能技术 | 第124-126页 |
7.4 工业区 | 第126-130页 |
7.4.1 风能 | 第126-127页 |
7.4.2 生物能 | 第127-128页 |
7.4.3 小规模的水力发电 | 第128-129页 |
7.4.4 太阳能电池 | 第129-130页 |
7.5 城市的新区 | 第130-132页 |
7.5.1 案例:低碳能源战略,汉诺威 | 第131-132页 |
7.5.2 案例:打造太阳能社区,荷兰阿莫斯福特 | 第132页 |
7.6 农村地区 | 第132-133页 |
7.6.1 农村地区低碳的挑战 | 第132页 |
7.6.2 农村地区利用风力发电 | 第132页 |
7.6.3 农村地区利用生物能 | 第132-133页 |
7.7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结语 | 第134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37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37-138页 |
致谢 | 第1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