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25页 |
1. 分子标记的发展 | 第9-12页 |
1.1 早期的分子标记 | 第9-10页 |
1.2 基于已知序列的分子标记 | 第10-11页 |
1.3 分子标记的新时代——SNP | 第11-12页 |
2. 定位群体的发展 | 第12-14页 |
3. 作图方法的发展 | 第14-16页 |
4. 基因芯片和高通量测序时代下的QTL研究 | 第16-19页 |
4.1 eQTL | 第16-18页 |
4.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(GWAS) | 第18-19页 |
5. 水稻QTL克隆的进展 | 第19-21页 |
6. 水稻耐淹性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5页 |
6.1 成苗耐淹性 | 第21-22页 |
6.2 萌发耐淹性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和遗传分析 | 第25-51页 |
1. 材料和方法 | 第25-30页 |
1.1 供试材料 | 第25页 |
1.2 基因型分析 | 第25-28页 |
1.2.1 分子标记的选取 | 第25-26页 |
1.2.2 水稻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26页 |
1.2.3 PCR反应 | 第26-27页 |
1.2.4 电泳检测 | 第27-28页 |
1.3 导入系的鉴定 | 第28页 |
1.4 遗传图谱构建 | 第28页 |
1.5 性状考察 | 第28-29页 |
1.5.1 田间性状考察 | 第28-29页 |
1.5.2 粒形的考察 | 第29页 |
1.5.3 低氧萌发力的鉴定 | 第29页 |
1.6 核心种质低氧萌发力的评估 | 第29页 |
1.7 QTL定位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 结果 | 第30-46页 |
2.1 群体分析和图谱构建 | 第30-35页 |
2.1.1 亲本和群体的性状表现 | 第30-32页 |
2.1.2 遗传图谱的构建 | 第32-33页 |
2.1.3 BIL群体的鉴定和CSSL群体的构建 | 第33-35页 |
2.2 水稻株高、有效分蘖数和粒形相关QTL的定位和分析 | 第35-42页 |
2.2.1 株高QTL的定位 | 第35-37页 |
2.2.2 有效分蘖数QTL的定位 | 第37-38页 |
2.2.3 粒厚QTL的定位 | 第38-39页 |
2.2.4 粒宽QTL的定位 | 第39-40页 |
2.2.5 粒长QTL的定位 | 第40-41页 |
2.2.6 种子长宽比QTL的定位 | 第41-42页 |
2.3 水稻种子低氧萌发力的遗传分析 | 第42-46页 |
2.3.1 低氧萌发力QTL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3.2 核心种质的低氧萌发力评估 | 第43-46页 |
3. 讨论 | 第46-51页 |
3.1 株高和有效分蘖数的QTL分析 | 第46页 |
3.2 粒形的QTL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CIM和CIM的比较 | 第47-48页 |
3.4 种子低氧萌发力的遗传基础 | 第48-49页 |
3.5 品种间低氧萌发力的评估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61页 |
在校期间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| 第61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