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地球重力场模型和地表浅层重力位确定大地水准面
摘要 | 第6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2页 |
目录 | 第13-16页 |
表格 | 第16-19页 |
缩写列表 | 第19-22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22-34页 |
1.1 大地水准面概述 | 第22-26页 |
1.1.1 Stokes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1.2 Molodensky理论 | 第24-25页 |
1.1.3 Bjerhammar理论 | 第25-26页 |
1.2 大地水准面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6-28页 |
1.3 确定大地水准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| 第28-31页 |
1.4 本文主要内容 | 第31-34页 |
第二章 确定重力大地水准面的新方法 | 第34-42页 |
2.1 基本理论 | 第34-36页 |
2.2 实施方案 | 第36-39页 |
2.2.1 恢复外部重力场 | 第37页 |
2.2.2 确定大地水准面 | 第37-39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2页 |
第三章 数据源及预处理过程 | 第42-60页 |
3.1 数据源简介 | 第42-52页 |
3.1.1 地球重力场模型 | 第42-45页 |
3.1.2 数字高程模型 | 第45-47页 |
3.1.3 地壳密度模型 | 第47-49页 |
3.1.4 平均海面模型 | 第49-50页 |
3.1.5 GPS水准数据集 | 第50-52页 |
3.2 数据预处理 | 第52-58页 |
3.2.1 EGM2008模型相关处理 | 第52-56页 |
3.2.2 GPS水准数据集相关处理 | 第56-58页 |
3.2.3 其他预处理内容 | 第5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地表浅层引力位的计算 | 第60-72页 |
4.1 地表浅层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1页 |
4.1.1 地表浅层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 | 第60-61页 |
4.1.2 地表浅层三维密度模型的建立 | 第61页 |
4.2 地表浅层引力位建模方法 | 第61-69页 |
4.2.1 柱体模型方法 | 第62-66页 |
4.2.2 楔形体建模方法 | 第66-69页 |
4.2.3 组合模型方法 | 第6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2页 |
第五章 基于新方法确定大地水准面模型 | 第72-98页 |
5.1 确定区域大地水准面 | 第72-85页 |
5.1.1 区域大地水准面的计算 | 第73-77页 |
5.1.2 与EGM2008大地水准面的比较 | 第77-78页 |
5.1.3 与GPS水准数据的比较 | 第78-79页 |
5.1.4 计算大地水准面的进一步精化 | 第79-85页 |
5.2 确定全球大地水准面 | 第85页 |
5.3 5x5全球大地水准面 | 第85-93页 |
5.3.1 与GPS水准数据比较 | 第88-9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3-98页 |
第六章 各种误差源的影响 | 第98-112页 |
6.1 重力场模型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6.2 密度模型的影响 | 第100-104页 |
6.3 高程模型的影响 | 第104-107页 |
6.4 平均海面地形模型的影响 | 第107-109页 |
6.5 计算方法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第七章 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应用研究 | 第112-120页 |
7.1 计算珠峰高程 | 第112-113页 |
7.2 精化地壳内部密度结构 | 第113-117页 |
7.3 统一高程基准 | 第117-119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19-120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0-126页 |
8.1 主要工作与成果 | 第120-123页 |
8.2 后续研究展望 | 第123-12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6-144页 |
攻博期间主要工作与成果 | 第144-148页 |
致谢 | 第148-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