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当前国内外对造山带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 | 第12-13页 |
1.2.2 当前国内外对造山带成矿作用研究的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2.3 秦岭板块构造与成矿作用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的指导思想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3.1 指导思想和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 完成的工作量 | 第17页 |
1.5 主要创新点和认识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| 第18-26页 |
2.1 华北南缘构造带 | 第18-20页 |
2.2 北秦岭构造带 | 第20-21页 |
2.3 中秦岭构造带 | 第21-22页 |
2.4 南秦岭构造带 | 第22-23页 |
2.5 扬子北缘构造带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区域地球物理场与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6-32页 |
3.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| 第26-29页 |
3.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9-32页 |
第四章 秦岭造山带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 | 第32-48页 |
4.1 中晚元古宙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 | 第32-36页 |
4.1.1 中晚元古宙板块构造基本概貌 | 第32-34页 |
4.1.2 复合“三叉”裂谷系主要构造岩石单元 | 第34-35页 |
4.1.3 复合“三叉”裂谷系的演化简史 | 第35-36页 |
4.2 新元古代南华-震旦纪大陆裂解与秦岭古洋盆的诞生 | 第36-37页 |
4.3 显生宙板块构造基本格局及演化 | 第37-48页 |
4.3.1 新发现和新认识 | 第37-39页 |
4.3.2 寒武纪秦岭板块构造格局在全球构造中的位置再造 | 第39-46页 |
4.3.3 显生宙板块构造格局及演化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区域成矿系统 | 第48-60页 |
5.1 成矿系统的划分 | 第48页 |
5.1.1 成矿系统的划分原则 | 第48页 |
5.1.2 秦岭造山带主要成矿系统 | 第48页 |
5.2 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| 第48-60页 |
5.2.1 中晚元古宙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| 第48-54页 |
5.2.2 新元古代南华-震旦纪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| 第54-55页 |
5.2.3 显生宙主要成矿作用和成矿系统 | 第55-60页 |
第六章 大型矿集区成矿系统 | 第60-118页 |
6.1 华北南缘小秦岭金、钼矿集区——后弧岩浆热液成矿系统 | 第60-70页 |
6.1.1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60-62页 |
6.1.2 典型矿床特征 | 第62-66页 |
6.1.3 成矿条件分析 | 第66-68页 |
6.1.4 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机理 | 第68-70页 |
6.1.5 主要找矿标志 | 第70页 |
6.2 中秦岭西成-凤太铅锌、金矿集区——增生弧前盆地热水成矿系统 | 第70-81页 |
6.2.1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71-74页 |
6.2.2 典型矿床特征 | 第74-77页 |
6.2.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| 第77-78页 |
6.2.4 主要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类型 | 第78-79页 |
6.2.5 成矿系统的形成机理 | 第79-81页 |
6.2.6 主要找矿标志 | 第81页 |
6.3 勉略宁“三角”地区铜、金矿集区——中新元古代活动陆缘成矿系统 | 第81-100页 |
6.3.1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82-87页 |
6.3.2 典型矿床特征 | 第87-96页 |
6.3.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| 第96-97页 |
6.3.4 成矿过程及成矿机理 | 第97-99页 |
6.3.5 主要找矿标志 | 第99-100页 |
6.4 镇旬盆地铅锌、金矿集区——隐伏俯冲沉积楔和残留盆地成矿系统 | 第100-107页 |
6.4.1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101-102页 |
6.4.2 典型矿床特征 | 第102-105页 |
6.4.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6.4.4 成矿过程及成矿机理 | 第106-107页 |
6.4.5 主要找矿标志 | 第107页 |
6.5 扬子北缘灯影组铅锌矿集区——“热基底”热水循环成矿系统 | 第107-118页 |
6.5.1 成矿地质背景 | 第108-109页 |
6.5.2 典型矿床特征——马元矿床 | 第109-112页 |
6.5.3 成矿系统形成条件分析 | 第112-114页 |
6.5.4 矿床成因类型 | 第114页 |
6.5.5 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 | 第114-115页 |
6.5.6 成矿基本规律 | 第115-117页 |
6.5.7 主要找矿标志 | 第117页 |
6.5.8 小结 | 第117-118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118-120页 |
7.1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| 第118-119页 |
7.2 存在问题和建议 | 第119-1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0-12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28-129页 |
致谢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