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33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7页 |
1.1.1 论文研究的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| 第17-28页 |
1.2.1 影响碳排放量的因素分析 | 第17-22页 |
1.2.2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系统仿真 | 第22-24页 |
1.2.3 低碳经济实现的制度安排 | 第24-28页 |
1.2.4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| 第28页 |
1.3 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1.3.1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内容 | 第28-30页 |
1.3.2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30-31页 |
1.4 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31-33页 |
第2章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| 第33-53页 |
2.1 低碳经济的概念与衡量碳排放水平的指标 | 第33-36页 |
2.1.1 低碳经济的概念 | 第33-34页 |
2.1.2 衡量碳排放水平的指标 | 第34-36页 |
2.2 我国历年的碳排放及国际比较 | 第36-45页 |
2.2.1 我国碳排放量计算 | 第36-37页 |
2.2.2 各国温室气体历史累计排放 | 第37-39页 |
2.2.3 我国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| 第39-41页 |
2.2.4 我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析 | 第41-44页 |
2.2.5 交通发展及碳排放的增加 | 第44-45页 |
2.3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障碍 | 第45-48页 |
2.3.1 我国面临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压力 | 第45-46页 |
2.3.2 减排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| 第46页 |
2.3.3 经济增长方式途径依赖 | 第46-47页 |
2.3.4 我国能源结构存在问题 | 第47-48页 |
2.4 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比较 | 第48-51页 |
2.4.1 先进国家低碳发展模式 | 第48-51页 |
2.4.2 国际范围的低碳合作形式 | 第5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第3章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系统分析 | 第53-73页 |
3.1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概述 | 第53-55页 |
3.1.1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内涵 | 第53页 |
3.1.2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功能 | 第53-54页 |
3.1.3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原则 | 第54页 |
3.1.4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特征 | 第54-55页 |
3.2 基于灰色系统模型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目标预测 | 第55-62页 |
3.2.1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环境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2.2 灰色系统模型预测的思想 | 第57-58页 |
3.2.3 能源消耗 GM(1,1)模型的建立 | 第58-60页 |
3.2.4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构建 | 第60-62页 |
3.3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要素分析 | 第62-65页 |
3.3.1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要素构成 | 第62-63页 |
3.3.2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要素的关系 | 第63-65页 |
3.4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模型与运行机理 | 第65-72页 |
3.4.1 我国碳排放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65-68页 |
3.4.2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模型 | 第68-70页 |
3.4.3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的运行机理 | 第70-7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4章 节能减排子系统分析 | 第73-91页 |
4.1 节能减排子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| 第73-75页 |
4.1.1 节能减排子系统要素分析 | 第73-74页 |
4.1.2 节能减排子系统结构分析 | 第74页 |
4.1.3 节能减排子系统功能分析 | 第74-75页 |
4.2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节能减排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5-80页 |
4.2.1 状态空间模型的设定及估计 | 第75-77页 |
4.2.2 实证分析结果 | 第77-80页 |
4.3 基于通径分析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路径实证检验 | 第80-82页 |
4.3.1 通径分析原理 | 第80页 |
4.3.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通径分析实证过程 | 第80-82页 |
4.3.3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通径分析结论 | 第82页 |
4.4 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我国工业结构调整选择 | 第82-86页 |
4.4.1 工业行业面板协整模型建立 | 第82-86页 |
4.4.2 结果分析及工业结构调整选择 | 第86页 |
4.5 基于回归方程的产业结构对低碳发展贡献度分析 | 第86-88页 |
4.5.1 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耦合模型的建立 | 第86-88页 |
4.5.2 产业结构变动对低碳经济发展贡献度计量 | 第88页 |
4.6 节能减排子系统运行机制 | 第88-90页 |
4.6.1 节能减排子系统的动力机制 | 第88-89页 |
4.6.2 节能减排子系统的协同机制 | 第89-90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0-91页 |
第5章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分析 | 第91-104页 |
5.1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| 第91-93页 |
5.1.1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要素分析 | 第91页 |
5.1.2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结构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1.3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功能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2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我国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分析 | 第93-96页 |
5.2.1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| 第93页 |
5.2.2 模型数据来源 | 第93-94页 |
5.2.3 MDS 可视化分析 | 第94-96页 |
5.2.4 研究结果及讨论 | 第96页 |
5.3 能源结构对低碳发展的贡献度与能源结构预测 | 第96-101页 |
5.3.1 基于回归方程的能源结构对低碳发展的贡献计量 | 第96-97页 |
5.3.2 低碳目标下考虑能源消耗对经济灵敏度的能源结构预测 | 第97-101页 |
5.4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的运行机制 | 第101-103页 |
5.4.1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的动力机制 | 第101-102页 |
5.4.2 能源结构调整子系统的协同机制 | 第102-10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4页 |
第6章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分析 | 第104-123页 |
6.1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6.1.1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要素分析 | 第104页 |
6.1.2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结构分析 | 第104-105页 |
6.1.3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功能分析 | 第105-106页 |
6.2 生物碳汇与技术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分析 | 第106-111页 |
6.2.1 生物碳汇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6.2.2 基于回归方程的碳吸收与存储技术对低碳发展的贡献计量 | 第108-111页 |
6.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碳吸收与存储技术项目优选 | 第111-120页 |
6.3.1 碳存储技术创新项目优选评价体系建立 | 第112-115页 |
6.3.2 碳吸收与存储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| 第115-117页 |
6.3.3 案例应用分析 | 第117-119页 |
6.3.4 碳吸收与存储技术项目实证结果分析 | 第119-120页 |
6.4 碳吸收与存储子系统运行机制 | 第120-122页 |
6.4.1 碳吸收与存储系统动力机制 | 第120-121页 |
6.4.2 碳吸收与存储技术提升机理 | 第121-122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3页 |
第7章 环境支撑子系统分析 | 第123-134页 |
7.1 环境支撑子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7.1.1 环境支撑子系统要素分析 | 第123页 |
7.1.2 环境支撑子系统结构分析 | 第123-124页 |
7.1.3 环境支撑子系统功能分析 | 第124页 |
7.2 政府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24-129页 |
7.2.1 法律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7.2.2 政策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27-129页 |
7.3 非政府环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撑分析 | 第129-132页 |
7.3.1 金融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29-130页 |
7.3.2 文化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30-131页 |
7.3.3 基础设施环境支撑分析 | 第131-132页 |
7.4 环境支撑子系统运行机制 | 第132-133页 |
7.4.1 环境支撑子系统的动力机制 | 第132页 |
7.4.2 环境支撑子系统协同机制 | 第132-133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第8章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评价与对策 | 第134-159页 |
8.1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134-138页 |
8.1.1 能源结构调整指标 | 第135页 |
8.1.2 碳吸收和碳存储指标 | 第135-136页 |
8.1.3 节能减排指标 | 第136页 |
8.1.4 环境支撑指标 | 第136页 |
8.1.5 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 | 第136-138页 |
8.2 基于非合意产出 DEA 方法的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评价 | 第138-144页 |
8.2.1 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138-140页 |
8.2.2 非合意产出 DEA 方法的基本思想 | 第140-141页 |
8.2.3 评价模型中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| 第141-143页 |
8.2.4 我国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评价结果 | 第143-144页 |
8.3 我国区域碳排放比较及基于单位根的收敛性检验 | 第144-149页 |
8.3.1 我国区域碳排放量比较分析 | 第144-146页 |
8.3.2 我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检验 | 第146-147页 |
8.3.3 我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检验 | 第147-149页 |
8.4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| 第149-158页 |
8.4.1 理清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主导地位 | 第149-155页 |
8.4.2 建立坚实的低碳经济发展系统要素来源基础 | 第155-156页 |
8.4.3 促进关键低碳技术原始创新与引进 | 第156-158页 |
8.5 本章小结 | 第158-159页 |
结论 | 第159-1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1-17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73-174页 |
致谢 | 第174-1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175-176页 |
附录 | 第176-1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