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42页 |
1.1 前言 | 第16页 |
1.2 半导体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及要求 | 第16-19页 |
1.2.1 光催化制氢的基本原理 | 第16-17页 |
1.2.2 光催化制氢的基本要求 | 第17-19页 |
1.3 提高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的基本途径 | 第19-24页 |
1.3.1 能带调控 | 第19-21页 |
1.3.2 有机染料敏化 | 第21-22页 |
1.3.3 无机半导体复合 | 第22页 |
1.3.4 晶相和微结构调控 | 第22-24页 |
1.3.5 助催化剂 | 第24页 |
1.4 铟基硫化物光催化研究概况 | 第24-27页 |
1.4.1 硫化铟 | 第24-25页 |
1.4.2 三元铟基硫化物 | 第25-26页 |
1.4.3 多元铟基硫化物 | 第26-27页 |
1.5 碳基半导体复合光催化材料研究进展 | 第27-31页 |
1.5.1 活性炭(AC)复合光催化材料 | 第27-28页 |
1.5.2 碳纳米管(CNTs)复合光催化材料 | 第28-29页 |
1.5.3 C_(60)复合光催化材料 | 第29-30页 |
1.5.4 石墨烯复合光催化材料 | 第30-31页 |
1.6 本文立题思想及研究内容 | 第31-3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3-42页 |
第二章 核桃状In_2S_3 微球的离子液体辅助溶剂热法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42-55页 |
2.1 实验部分 | 第43-44页 |
2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43页 |
2.1.2 材料制备 | 第43页 |
2.1.3 材料表征 | 第43-44页 |
2.1.4 光催化产氢实验 | 第44页 |
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2页 |
2.2.1 反应条件对产物晶相和微结构影响 | 第44-48页 |
2.2.2 核桃状In_2S_3 微球形成机理 | 第48-49页 |
2.2.3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| 第49页 |
2.2.4 BET分析 | 第49-51页 |
2.2.5 XPS及EDX分析 | 第51页 |
2.2.6 光催化产氢性能分析 | 第51-52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5页 |
第三章 In_2S_3 /(Pt-TiO_2 )纳米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55-68页 |
3.1 实验部分 | 第55-56页 |
3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55-56页 |
3.1.2 材料的制备 | 第56页 |
3.1.3 材料表征 | 第56页 |
3.1.4 光催化产氢实验 | 第56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6-64页 |
3.2.1 晶相分析 | 第56-57页 |
3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57-59页 |
3.2.3 XPS及EDX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2.4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| 第60-61页 |
3.2.5 光催化产氢性能分析 | 第61-62页 |
3.2.6 光催化产氢效率的增强机理 | 第62-64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第四章 花状ZnIn_2S_4 , MWCNTs/ZnIn_2S_4 复合微球的水热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68-87页 |
4.1 实验部分 | 第69-70页 |
4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69页 |
4.1.2 材料制备 | 第69-70页 |
4.1.3 材料表征 | 第70页 |
4.1.4 光催化产氢实验 | 第70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70-83页 |
4.2.1 物相分析 | 第70-72页 |
4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72-74页 |
4.2.3 组成及价态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2.4 紫外-可见漫反射及红外光谱分析 | 第76-77页 |
4.2.5 BET分析 | 第77-78页 |
4.2.6 ZnIn_2S_4 微球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及其机理探讨 | 第78-80页 |
4.2.7 MWCNTs/ZnIn_2S_4 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及其机理探讨 | 第80-8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3-8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4-87页 |
第五章 多元金属硫化物Ag_2ZnSnS_4 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87-95页 |
5.1 实验部分 | 第88页 |
5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88页 |
5.1.2 材料制备 | 第88页 |
5.1.3 材料表征 | 第88页 |
5.1.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| 第88页 |
5.2 结果与讨论 | 第88-92页 |
5.2.1 晶相分析 | 第88-89页 |
5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89页 |
5.2.3 XPS分析 | 第89-90页 |
5.2.4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| 第90-91页 |
5.2.5 光催化产氢性能分析 | 第91-92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AgIn_5S_8 /TiO_2 复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95-104页 |
6.1 实验部分 | 第95-96页 |
6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95-96页 |
6.1.2 材料制备 | 第96页 |
6.1.3 材料表征 | 第96页 |
6.1.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| 第96页 |
6.2 结果与讨论 | 第96-101页 |
6.2.1 物相分析 | 第96-97页 |
6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97页 |
6.2.3 XPS分析 | 第97-99页 |
6.2.4 紫外-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| 第99页 |
6.2.5 光催化产氢性能及其机理分析 | 第99-101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04页 |
第七章 基于C_(60) 修饰SWCNTs的新型碳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TiO_2 光催化产氢性能的影响 | 第104-117页 |
7.1 实验部分 | 第105-106页 |
7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105页 |
7.1.2 材料制备 | 第105-106页 |
7.1.3 材料表征 | 第106页 |
7.1.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| 第106页 |
7.1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106页 |
7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06-113页 |
7.2.1 晶相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7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108页 |
7.2.3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108-109页 |
7.2.4 紫外-可见吸收和漫反射分析 | 第109页 |
7.2.5 XPS分析 | 第109-111页 |
7.2.6 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111-112页 |
7.2.7 光催化产氢性能机理探讨 | 第112-113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13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17页 |
第八章 g-C_3N_4 /(Pt-TiO 2)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产氢性能 | 第117-128页 |
8.1 实验部分 | 第118-119页 |
8.1.1 仪器及试剂 | 第118页 |
8.1.2 材料制备 | 第118页 |
8.1.3 材料表征 | 第118页 |
8.1.4 光催化分解水产氢 | 第118页 |
8.1.5 光电化学测试 | 第118-119页 |
8.2 结果与讨论 | 第119-125页 |
8.2.1 晶相分析 | 第119页 |
8.2.2 微结构分析 | 第119-122页 |
8.2.3 XPS分析 | 第122页 |
8.2.4 紫外-可见漫反射和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22-123页 |
8.2.5 光催化产氢性能和机理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8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28-132页 |
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132-133页 |
致谢 | 第133-134页 |
附件 | 第134-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