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1 导论 | 第11-38页 |
1.1 童年及其文化:消费时代的审美镜像 | 第11-27页 |
1.1.1 消费社会的童年盛筵 | 第11-14页 |
1.1.2 童年文化的审美之维 | 第14-19页 |
1.1.3 审美批判的文化镜像 | 第19-23页 |
1.1.4 写作目的与论文结构 | 第23-27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27-38页 |
2 作为文化符号的童年:前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建构 | 第38-74页 |
2.1 人类学视野中的童年文化 | 第39-50页 |
2.1.1 早期童年文化的历史踪迹 | 第39-45页 |
2.1.2 早期童年文化的审美之维 | 第45-50页 |
2.2 现代性视野中的童年文化 | 第50-63页 |
2.2.1 启蒙现代性传统中的童年 | 第50-53页 |
2.2.2 审美现代性传统中的童年 | 第53-59页 |
2.2.3 审美童年的文化依据 | 第59-63页 |
2.3 艺术史视野中的童年文化 | 第63-73页 |
2.3.1 现代童年的诗学救赎 | 第64-68页 |
2.3.2 现代童年的诗学自赎 | 第68-71页 |
2.3.3 童年诗学与审美精神 | 第71-7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3 作为资本符号的童年:消费社会与童年文化的经济 | 第74-106页 |
3.1 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童年 | 第75-84页 |
3.1.1 从生产的儿童到消费的儿童 | 第75-79页 |
3.1.2 从文化的消费到文化的建构 | 第79-84页 |
3.2 从审美文化到符号资本 | 第84-95页 |
3.2.1 作为价值符号的童年 | 第85-90页 |
3.2.2 作为文化资本的童年 | 第90-95页 |
3.3 从童年消费到消费童年 | 第95-104页 |
3.3.1 童年审美经济的当代勃兴 | 第95-100页 |
3.3.2 童年文化消费的当代问题 | 第100-104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04-106页 |
4 从文化诗学到商品美学:童年精神的消费 | 第106-142页 |
4.1 纯真诗学的反讽 | 第107-124页 |
4.1.1 纯真诗学的意义及其衍变 | 第107-113页 |
4.1.2 作为商品的童年纯真 | 第113-120页 |
4.1.3 纯真文化消费批判 | 第120-124页 |
4.2 自由美学的幻象 | 第124-141页 |
4.2.1 童年与一种审美的自由 | 第124-129页 |
4.2.2 出售童年自由 | 第129-134页 |
4.2.3 从自由走向自闭 | 第134-141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41-142页 |
5 从游戏精神到娱乐精神:童年体验的消费 | 第142-182页 |
5.1 异化的游戏精神 | 第143-163页 |
5.1.1 童年游戏体验的当代消费 | 第143-150页 |
5.1.2 游戏传统与文化精神 | 第150-155页 |
5.1.3 被阄割的游戏精神 | 第155-163页 |
5.2 虚幻的权力体验 | 第163-179页 |
5.2.1 消费经济与童年自决的美学 | 第163-168页 |
5.2.2 儿童与成人:消费时代的权力倒置 | 第168-175页 |
5.2.3 童年与文化:超越权力政治 | 第175-179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79-182页 |
6 从身体意识到身体景观:童年身体的消费 | 第182-222页 |
6.1 童年身体与童年景观 | 第183-193页 |
6.1.1 童年身体的塑造 | 第183-188页 |
6.1.2 童年身体的景观 | 第188-193页 |
6.2 景观童年的影像表征 | 第193-203页 |
6.2.1 健康的童年与“疾病”的隐喻 | 第193-197页 |
6.2.2 身体的资本与影像的奇观 | 第197-199页 |
6.2.3 “性化”的身体与性别的规训 | 第199-203页 |
6.3 景观童年的文化辨析 | 第203-210页 |
6.3.1 童年身体景观:客体化与主体性的悖论 | 第203-207页 |
6.3.2 童年身体展示:规训与反抗的辩证法 | 第207-210页 |
6.4 景观童年的美学批判 | 第210-220页 |
6.4.1 拟象景观与平面童年 | 第211-214页 |
6.4.2 景观观看的交往隐喻 | 第214-217页 |
6.4.3 景观生活与童年剥夺 | 第217-22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20-222页 |
7 童年之死与文明之殇:消费社会的童年文化危机 | 第222-257页 |
7.1 当代童年的文化危机 | 第223-241页 |
7.1.1 当代文化与童年的消逝 | 第223-228页 |
7.1.2 “消逝”抑或“再生”:有关童年文化命运的争论 | 第228-233页 |
7.1.3 重辨“童年消逝”说 | 第233-241页 |
7.2 童年消逝的文明之痛 | 第241-255页 |
7.2.1 消逝的童年消逝的时间 | 第241-246页 |
7.2.2 童年消逝:一种乌托邦精神的告别 | 第246-251页 |
7.2.3 “童年之死”与消费时代的文化危机 | 第251-255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55-257页 |
8 童年的未来:关于消费时代童年文化命运的思考 | 第257-282页 |
8.1 童年:一个超越消费的文化概念 | 第258-265页 |
8.1.1 童年与消费时代的文化底线 | 第258-261页 |
8.1.2 童年与一种“反消费”的文化精神 | 第261-265页 |
8.2 童年的保存与文化的未来 | 第265-280页 |
8.2.1 童年经验的审美复归 | 第266-273页 |
8.2.2 童年与人性的审美复归 | 第273-280页 |
本章小结 | 第280-282页 |
结语 | 第282-2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85-312页 |
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 | 第3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