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2页 |
1 导论 | 第12-28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及缘由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14-25页 |
1.2.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研究综述 | 第14-17页 |
1.2.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| 第17-22页 |
1.2.3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| 第22-24页 |
1.2.4 简要评论及问题的提出 | 第24-25页 |
1.3 研究思路、方法与创新之处 | 第25-28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5-2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6页 |
1.3.3 创新之处 | 第26-28页 |
2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| 第28-58页 |
2.1 基本概念的界定 | 第28-38页 |
2.1.1 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| 第28-30页 |
2.1.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| 第30-33页 |
2.1.3 社会管理创新 | 第33-36页 |
2.1.4 三者在“社区人”中的统一 | 第36-38页 |
2.2 理论渊源 | 第38-46页 |
2.2.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思想 | 第38-43页 |
2.2.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思想 | 第43-46页 |
2.3 考察借鉴 | 第46-58页 |
2.3.1 中国古代德育人性化思想 | 第46-51页 |
2.3.2 西方德育人性化思想 | 第51-54页 |
2.3.3 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 | 第54-58页 |
3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新要求 | 第58-88页 |
3.1 社会管理创新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| 第58-61页 |
3.1.1 主体多元化 | 第58-59页 |
3.1.2 方式民主化 | 第59-60页 |
3.1.3 参与大众化 | 第60-61页 |
3.1.4 过程协作化 | 第61页 |
3.2 人性化是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 | 第61-70页 |
3.2.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发展 | 第62-66页 |
3.2.2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| 第66-67页 |
3.2.3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| 第67-68页 |
3.2.4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| 第68-70页 |
3.3 社会管理创新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逻辑关系 | 第70-88页 |
3.3.1 内在统一关系 | 第70-75页 |
3.3.2 从属关系 | 第75-79页 |
3.3.3 正向促进关系 | 第79-84页 |
3.3.4 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践的关系 | 第84-88页 |
4 建设人性化社区——当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| 第88-110页 |
4.1 人性化社区的目标理念 | 第88-91页 |
4.1.1 在突破传统中树立人性化理念 | 第88-89页 |
4.1.2 人性化社区的时代内涵 | 第89-91页 |
4.2 人的自然性与建设生态社区 | 第91-94页 |
4.2.1 生态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| 第91-92页 |
4.2.2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,建设生态社区 | 第92-94页 |
4.3 人的社会性与建设文明社区 | 第94-103页 |
4.3.1 文明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| 第94-95页 |
4.3.2 发挥社区工作的人性化作用,建设文明社区 | 第95-100页 |
4.3.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,建设文明社区 | 第100-103页 |
4.4 人的精神性与建设幸福社区 | 第103-108页 |
4.4.1 幸福社区的人性化蕴含 | 第103-104页 |
4.4.2 幸福社区的基本要素:社区情感与社区精神 | 第104-106页 |
4.4.3 发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作用,建设幸福社区 | 第106-108页 |
4.5 人性化社区建设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现实目标 | 第108-110页 |
5 构建“网梯化”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组织体系 | 第110-132页 |
5.1 “网格+梯队”模式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| 第110-116页 |
5.1.1 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| 第110-112页 |
5.1.2 梯队化管理是加强和创新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 | 第112-115页 |
5.1.3 “网格+梯队”模式创新社区管理途径 | 第115-116页 |
5.2 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“网格+梯队”模式 | 第116-123页 |
5.2.1 网格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| 第116-118页 |
5.2.2 梯队化是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积极探索 | 第118-123页 |
5.2.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“网格+梯队”模式 | 第123页 |
5.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“网梯化”组织体系的构建 | 第123-132页 |
5.3.1 细分教育网格 | 第123-126页 |
5.3.2 构建教育梯队 | 第126-132页 |
6 拓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方法 | 第132-159页 |
6.1 社会组织育人法 | 第132-136页 |
6.1.1 社会组织育人的人性基础 | 第132-133页 |
6.1.2 社会组织的作用 | 第133-134页 |
6.1.3 社会组织育人法的实践 | 第134-136页 |
6.2 邻里关系育人法 | 第136-141页 |
6.2.1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人性基础 | 第136-137页 |
6.2.2 邻里关系育人法机理 | 第137-139页 |
6.2.3 邻里关系育人法的实践 | 第139-141页 |
6.3 源头治理育人法 | 第141-146页 |
6.3.1 源头治理的内涵及意义 | 第141-142页 |
6.3.2 源头治理法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重要方法 | 第142-144页 |
6.3.3 源头治理育人法的原则及要求 | 第144-146页 |
6.4 群众工作育人法 | 第146-151页 |
6.4.1 当前群众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| 第146-147页 |
6.4.2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当代价值 | 第147-149页 |
6.4.3 群众工作育人法的实践与创新 | 第149-151页 |
6.5 社区矫正育人法 | 第151-154页 |
6.5.1 社区矫正凸显人性化教育理念 | 第151-152页 |
6.5.2 加强新时期社区矫正育人法的实践探索 | 第152-154页 |
6.6 新媒体育人法 | 第154-159页 |
6.6.1 新媒体带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| 第154-156页 |
6.6.2 强化新媒体育人法的实践 | 第156-159页 |
7 强化社区内特殊人群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 | 第159-187页 |
7.1 失地农民群体 | 第159-167页 |
7.1.1 失地农民概况及思想特点 | 第159-160页 |
7.1.2 失地农民思想教育现状及问题 | 第160-164页 |
7.1.3 加强社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64-167页 |
7.2 进城务工人员群体 | 第167-172页 |
7.2.1 进城务工人员概况 | 第167-168页 |
7.2.2 进城务工人员现状及主要问题 | 第168-170页 |
7.2.3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70-172页 |
7.3 留守儿童群体 | 第172-177页 |
7.3.1 城市留守儿童群体概况 | 第172-173页 |
7.3.2 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| 第173-176页 |
7.3.3 加强社区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176-177页 |
7.4 空巢老人群体 | 第177-181页 |
7.4.1 空巢老人群体概况 | 第177-179页 |
7.4.2 加强社区空巢老人的服务与教育 | 第179-181页 |
7.5 残疾人、低保户等其他弱势群体 | 第181-187页 |
7.5.1 城市弱势群体概况 | 第181-183页 |
7.5.2 重视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| 第183-184页 |
7.5.3 以人为本,增强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| 第184-18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87-194页 |
附录1: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| 第194-203页 |
附录2: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 | 第203-22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221-222页 |
致谢 | 第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