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5页 |
1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页 |
1.2 工区概况与研究现状 | 第9-12页 |
1.2.1 工区概况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地层对比划分及地层格架 | 第15-32页 |
2.1 地层特征研究 | 第15-21页 |
2.1.1 岩石学特征 | 第15-18页 |
2.1.2 测井响应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1.3 古生物组合标志 | 第19-21页 |
2.2 地层界面识别方法研究 | 第21-26页 |
2.2.1 地震反射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2.2 声波时差法 | 第23页 |
2.2.3 ΔlogR 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2.4 岩性标志 | 第24-26页 |
2.3 地层对比格架及空间分布特征 | 第26-32页 |
2.3.1 地层划分方法及原理 | 第26-28页 |
2.3.2 地层展布特征 | 第28-32页 |
第三章 地层剥蚀厚度的恢复 | 第32-43页 |
3.1 地层剥蚀厚度的求取方法 | 第32-37页 |
3.1.1 盆内均匀剥蚀带剥蚀厚度恢复 | 第33-35页 |
3.1.2 盆内古构造高部位地层恢复 | 第35-36页 |
3.1.3 地层展布法恢复南部缓坡带 | 第36-37页 |
3.2 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适用性评价 | 第37-39页 |
3.2.1 恢复剥蚀厚度方法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2 渤南洼陷沙四下亚段剥蚀厚度恢复方法的选取 | 第39页 |
3.3 地层剥蚀厚度恢复 | 第39-40页 |
3.4 原型盆地格局恢复 | 第40-43页 |
3.4.1 地层原始厚度恢复 | 第40-41页 |
3.4.2 沙四下亚段的原型盆地格局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沉积体系研究 | 第43-69页 |
4.1 沉积特征 | 第43-57页 |
4.1.1 岩石学特征 | 第43-45页 |
4.1.2 沉积构造特征 | 第45-48页 |
4.1.3 粒度概率图特征 | 第48-57页 |
4.2 沉积相类型及其展布 | 第57-66页 |
4.2.1 沉积相类型 | 第57-60页 |
4.2.2 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2.3 剖面沉积相分析 | 第61-63页 |
4.2.4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63-65页 |
4.2.5 沉积模式 | 第65-66页 |
4.3 沉积体系发育控制因素分析 | 第66-69页 |
4.3.1 原型盆地格局与沉积体系类型 | 第66-67页 |
4.3.2 断裂体系控制的陡坡物源供给与陡坡沉积体规模 | 第67-69页 |
第五章 沉积体系与油气关系 | 第69-75页 |
5.1 沉积体系与烃源岩 | 第69-71页 |
5.2 沉积体系与油气藏 | 第71-75页 |
5.2.1 油气藏类型 | 第71-72页 |
5.2.2 成藏模式及油气分布 | 第72-75页 |
结论 | 第75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