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及其当代价值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导言 | 第9-15页 |
一、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渊源 | 第15-23页 |
(一) 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利益观 | 第15-18页 |
1. 人的发展根源论 | 第16页 |
2. 生产力动力论 | 第16页 |
3. 社会变革根源论 | 第16-17页 |
4. 两种所有制论 | 第17-18页 |
(二) 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物质利益观的继承发展 | 第18-19页 |
1. 个人利益原则 | 第18页 |
2. 个体与集体的利益结合论 | 第18-19页 |
(三)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观的运用和发展 | 第19-23页 |
1. 人民物质利益论 | 第19-20页 |
2. 利益辩证统一论 | 第20-21页 |
3. 积累消费观 | 第21页 |
4. 物质利益危害论 | 第21-23页 |
二、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形成 | 第23-30页 |
(一) 邓小平对物质利益的最初思考 | 第23-25页 |
1. 革命时期的酝酿 | 第23-24页 |
2.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思考 | 第24-25页 |
(二) 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展开和深化 | 第25-27页 |
1. 正确思想路线的确立 | 第25页 |
2. 物质利益目标的新定位——“小康社会” | 第25-26页 |
3.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再思考 | 第26-27页 |
4. 物质利益认识的深化 | 第27页 |
(三) 邓小平的物质利益思想的成熟 | 第27-30页 |
三、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、特征及历史价值 | 第30-40页 |
(一) 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内容 | 第30-34页 |
1. 人民物质利益需求论 | 第30-31页 |
2. 先富与共富论 | 第31-32页 |
3.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分配观 | 第32页 |
4. “三个有利于”标准 | 第32-33页 |
5. 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辩证统一思想 | 第33页 |
6. 民主法制思想 | 第33-34页 |
(二) 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基本特征 | 第34-37页 |
1. 鲜明的时代性 | 第34页 |
2. 理论的原则性 | 第34-35页 |
3. 强烈的实践性 | 第35页 |
4. 大胆的创新性 | 第35-36页 |
5. 策略的层次性 | 第36-37页 |
(三) 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历史价值 | 第37-40页 |
1. 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的原则 | 第37页 |
2. 明确了人民物质利益实现的根本目标 | 第37-38页 |
3. 论证了人民物质利益的实现途径 | 第38页 |
4. 阐明了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统一关系 | 第38页 |
5. 延伸了利益兼顾的适用范围 | 第38-40页 |
四、邓小平物质利益思想的当代价值 | 第40-46页 |
(一) 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 | 第40-41页 |
(二)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| 第41-42页 |
(三)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启示 | 第42-46页 |
1. 有利于解决当代民生问题 | 第43-44页 |
2. 有利于统筹协调当前各阶层间利益关系 | 第44页 |
3. 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的实现 | 第44-45页 |
4.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研究生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