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2页 |
| 1.1 光伏发电背景意义 | 第8页 |
| 1.2 光伏发电的前景 | 第8-9页 |
| 1.3 国内发展现状 | 第9-10页 |
| 1.4 国外发展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| 第11页 |
| 1.6 本章小结 | 第11-12页 |
| 第二章 改进的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| 第12-20页 |
| 2.1 太阳能电池板 | 第12-14页 |
| 2.1.1 日照强度 | 第12页 |
| 2.1.2 太阳光强度与波长的关系 | 第12-14页 |
| 2.1.3 太阳能电池的发电原理和变换效率 | 第14页 |
| 2.2 太阳能电池的数学模型 | 第14-15页 |
| 2.3 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基本性质 | 第15-17页 |
| 2.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工作原理 | 第17页 |
| 2.5 家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组成 | 第17-20页 |
| 第三章 mppt 控制方法 | 第20-29页 |
| 3.1 基于参数选择方式的间接控制法 | 第20-21页 |
| 3.1.1 恒电压跟踪法 | 第20页 |
| 3.1.2 开路电压比例系数法 | 第20-21页 |
| 3.1.3 其他方法 | 第21页 |
| 3.2 基于采样数据的直接控制法 | 第21-26页 |
| 3.2.1 干扰观测法 | 第21-23页 |
| 3.2.2 电导增量法 | 第23-26页 |
| 3.3 人工智能的 MPPT 控制 | 第26-28页 |
| 3.3.1 模糊逻辑控制法 | 第26-27页 |
| 3.3.2 神经网络控制法 | 第27-28页 |
| 3.4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| 第四章 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并入电网的策略 | 第29-44页 |
| 4.1 并网逆变器 | 第29-34页 |
| 4.1.1 逆变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9-30页 |
| 4.1.2 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目标 | 第30-31页 |
| 4.1.3 并网中逆变器的分类 | 第31-34页 |
| 4.2 DC/DC 变换电路 | 第34-38页 |
| 4.2.1 Buck 变换电路 | 第34-35页 |
| 4.2.2 Boost 变换电路 | 第35-37页 |
| 4.2.3 Buck‐Boost 变换电路 | 第37-38页 |
| 4.3 DC/DC 变换器的比较选择 | 第38页 |
| 4.4 孤岛检测 | 第38-43页 |
| 4.4.1 孤岛效应产生的主要方式 | 第38-39页 |
| 4.4.2 孤岛现象的检测方法 | 第39-43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| 第五章 基于四角检测模块延迟启动闭合的扰动观测法及其仿真 | 第44-53页 |
| 5.1 基于四角模块检测的延时启动闭合扰动观测法 | 第44-48页 |
| 5.2 几种经典 MPPT 算法的仿真与实验结果 | 第48-51页 |
| 5.3 几种 mppt 算法的仿真结果对比 | 第51-52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6.1 总结 | 第53页 |
| 6.2 展望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6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-57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-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