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SR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伺服控制系统发展概述 | 第11-12页 |
1.4 伺服控制系统要求 | 第12页 |
1.5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3-15页 |
2 SR电机的基本理论 | 第15-25页 |
2.1 SR电机的基本结构与运行原理 | 第15-17页 |
2.2 SR电机的基本方程式 | 第17-19页 |
2.2.1 电路方程 | 第17-18页 |
2.2.2 机械方程 | 第18页 |
2.2.3 机电联系方程 | 第18-19页 |
2.3 SR电机的数学模型 | 第19-24页 |
2.3.1 线性模型 | 第19-22页 |
2.3.2 非线性模型 | 第22页 |
2.3.3 准线性模型 | 第22-2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3 基于Ansoft的多磁极SRM的电磁设计及优化仿真 | 第25-39页 |
3.1 引言 | 第25页 |
3.2 24/16极开关磁阻电机的电磁设计 | 第25-33页 |
3.2.1 SR电机设计技术指标 | 第25-26页 |
3.2.2 机座选取 | 第26页 |
3.2.3 开关磁阻电机的电磁负荷选取 | 第26-27页 |
3.2.4 定转子结构主要尺寸的确定 | 第27-32页 |
3.2.5 24/16开关磁阻电机的磁路参数计算 | 第32-33页 |
3.3 基于转矩波动抑制的SR电机本体优化 | 第33-38页 |
3.3.1 影响转矩波动的因素 | 第33-34页 |
3.3.2 定子磁极结构对转矩波动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4 SRM伺服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| 第39-57页 |
4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4.2 变论域模糊控制理论 | 第40-43页 |
4.2.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| 第40-41页 |
4.2.2 变论域伸缩因子的确定 | 第41-43页 |
4.3 变论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| 第43-49页 |
4.3.1 输入输出变量的模糊化 | 第44-45页 |
4.3.2 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4.3.3 量化因子与比例因子的确定 | 第46-47页 |
4.3.4 模糊规则的选取 | 第47-49页 |
4.3.5 模糊推理与模糊量的清晰化 | 第49页 |
4.4 Matlab建模及仿真 | 第49-56页 |
4.4.1 MATLAB及其Simulink仿真环境 | 第49-50页 |
4.4.2 开关磁阻电机仿真系统 | 第50-54页 |
4.4.3 仿真结果 | 第54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5 SRM伺服系统的硬件设计 | 第57-67页 |
5.1 硬件平台总体结构 | 第57页 |
5.2 主电路设计 | 第57-59页 |
5.3 微处理器的选择 | 第59-60页 |
5.4 位置信号采集与处理 | 第60-64页 |
5.4.1 概述 | 第60-61页 |
5.4.2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的工作原理 | 第61-62页 |
5.4.3 位置编码器的选型与信号传输 | 第62-64页 |
5.5 电流采样与处理电路 | 第64-65页 |
5.6 保护电路设计 | 第65-66页 |
5.7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6 SRM伺服系统的软件设计及结果分析 | 第67-77页 |
6.1 程序结构 | 第67-68页 |
6.2 子程序设计 | 第68-71页 |
6.2.1 转子位置信息采集 | 第68-69页 |
6.2.2 换相控制 | 第69-70页 |
6.2.3 测速子程序 | 第70-71页 |
6.3 调节器设计 | 第71-73页 |
6.3.1 位置调节器设计 | 第71-72页 |
6.3.2 电流调节器设计 | 第72-73页 |
6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3-7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77-79页 |
7.1 总结 | 第77-78页 |
7.2 展望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