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全寿命周期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全寿命周期管理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全寿命周期管理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2.3 小结 | 第13页 |
1.3 全寿命周期管理在智能化变电站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| 第14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4-16页 |
2 全寿命周期的相关理论 | 第16-21页 |
2.1 基本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1 全寿命周期的概念 | 第16页 |
2.1.2 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1.3 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1.4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设计的概念 | 第17页 |
2.2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 | 第17-18页 |
2.3 全寿命周期成本计算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4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模型 | 第19-20页 |
2.5 启示与借鉴 | 第20-21页 |
3 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智能化变电站项目设计应用及分析 | 第21-32页 |
3.1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管理设计目标及处理方案 | 第21-25页 |
3.1.1 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 | 第21-22页 |
3.1.2 可维护性设计 | 第22页 |
3.1.3 可施工性设计 | 第22页 |
3.1.4 可扩展性设计 | 第22-23页 |
3.1.5 节约环保性设计 | 第23-24页 |
3.1.6 可回收性设计 | 第24页 |
3.1.7 防灾和突发事件处理设计 | 第24-25页 |
3.2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设计优化分析 | 第25-29页 |
3.2.1 电气总平面布置的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2.2 电气主接线的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6页 |
3.2.3 电气设备选择的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6页 |
3.2.4 站用电及照明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.5 接地材料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7页 |
3.2.6 二次系统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2.7 土建设计的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8页 |
3.2.8 站区总平方案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8页 |
3.2.9 地基处理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 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3.1 建设成本估算 | 第29页 |
3.3.2 运行维护成本估算 | 第29-30页 |
3.3.3 报废处理成本估算 | 第30-31页 |
3.3.4 成本时间价值估算 | 第31页 |
3.3.5 估算结果 | 第31-32页 |
4 案例分析 | 第32-46页 |
4.1 工程概述 | 第32页 |
4.2 电气设备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32-39页 |
4.2.1 智能化变压器的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32-36页 |
4.2.2 互感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36-38页 |
4.2.3 电容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38页 |
4.2.4 电抗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38-39页 |
4.3 二次系统全寿命周期分析 | 第39-44页 |
4.3.1 智能化监控 | 第39-40页 |
4.3.2 一、二次设备改用状态检修 | 第40-42页 |
4.3.3 一、二次设备优化整合 | 第42-44页 |
4.4 照明配置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5 全站接地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| 第45页 |
4.6 辽宁利州500kV智能化变电站全寿命周期设计优化小结 | 第45-46页 |
5 智能化变电站项目设计应用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议 | 第46-49页 |
5.1 技术部分的建议 | 第46-47页 |
5.1.1 主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| 第46页 |
5.1.2 二次系统全寿命周期管理 | 第46-47页 |
5.1.3 外界条件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| 第47页 |
5.2 管理部分的建议 | 第47-48页 |
5.3 政策部分的建议 | 第48-49页 |
6 结论和展望 | 第49-51页 |
6.1 结论 | 第49页 |
6.2 展望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