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事件诱发脑电信号的身份识别算法的研究
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目标、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| 第9-10页 |
1.2.1 研究最终目标 | 第9页 |
1.2.2 研究内容 | 第9-10页 |
1.2.3 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0页 |
1.3 研究实施方案 | 第10-13页 |
第2章 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 | 第13-20页 |
2.1 引言 | 第13页 |
2.2 指纹识别 | 第13-14页 |
2.2.1 指纹识别介绍 | 第13页 |
2.2.2 指纹识别的优缺点 | 第13-14页 |
2.3 人脸识别 | 第14-17页 |
2.3.1 人脸识别介绍 | 第14-16页 |
2.3.2 人脸识别的优缺点 | 第16-17页 |
2.4 语音识别 | 第17-20页 |
2.4.1 语音识别简介 | 第17-18页 |
2.4.2 语音识别优缺点 | 第18-20页 |
第3章 事件诱发电位和脑电信号研究 | 第20-27页 |
3.1 脑电信号的由来和物理机制 | 第20-22页 |
3.1.1 神经元的电活动特性 | 第20-22页 |
3.1.2 脑电波产生原理 | 第22页 |
3.2 脑电信号的相关研究 | 第22-24页 |
3.2.1 脑机接口技术 | 第22-24页 |
3.2.2 脑电信号应用于医学 | 第24页 |
3.3 事件相关电位相关研究 | 第24-27页 |
3.3.1 事件相关电位的基本概念 | 第24-25页 |
3.3.2 诱发电位特征 | 第25页 |
3.3.3 诱发电位分类 | 第25-26页 |
3.3.4 影响事件相关电位的因素 | 第26-27页 |
第4章 基于脑电信号的身份识别 | 第27-33页 |
4.1 用脑电进行密码输入 | 第27-28页 |
4.2 用脑电进行运动想象 | 第28-33页 |
4.2.1 信号源选择 | 第28-29页 |
4.2.2 傅里叶变换算法 | 第29-30页 |
4.2.3 盲源分离算法 | 第30-33页 |
第5章 基于事件诱发电位的身份识别 | 第33-46页 |
5.1 基于事件诱发电位身份识别的介绍 | 第33页 |
5.2 实验设计 | 第33-34页 |
5.3 实验过程 | 第34-38页 |
5.3.1 电极帽准备 | 第34-35页 |
5.3.2 安置电极帽 | 第35-36页 |
5.3.3 注射导电膏 | 第36-37页 |
5.3.4 等待阻抗稳定 | 第37页 |
5.3.5 记录实验数据 | 第37-38页 |
5.4 数据预处理 | 第38-41页 |
5.5 分析方法 | 第41-43页 |
5.6 分析结果 | 第43-46页 |
5.6.1 结果与讨论 | 第43-45页 |
5.6.2 结论 | 第45-46页 |
第6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6-48页 |
6.1 论文总结 | 第46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46-48页 |
致谢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3页 |
附录 A 关键程序段 | 第53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