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现实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3 佛教伦理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| 第14-19页 |
第2章 菩萨行与布施度 | 第19-30页 |
2.1 大乘菩萨的伦理追求 | 第19-22页 |
2.2 菩萨行的伦理精神 | 第22-26页 |
2.3 中国人的菩萨信仰 | 第26-28页 |
2.4 布施度及其在菩萨行中的地位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布施度及自利利他性 | 第30-41页 |
3.1 布施度的种类——财施、法施及无畏施 | 第30-31页 |
3.2 布施度的境界——世间施、声闻施及佛、菩萨施 | 第31-37页 |
3.3 布施度的自利性 | 第37-38页 |
3.4 布施度的利他性 | 第38-41页 |
第4章 布施度的现代伦理价值 | 第41-73页 |
4.1 从财施看当代中国慈善 | 第41-50页 |
4.1.1 当代中国慈善状况 | 第41-43页 |
4.1.2 慈善应自利利他结合 | 第43-46页 |
4.1.3 慈善需随顺众生 | 第46-50页 |
4.2 从法施看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 | 第50-64页 |
4.2.1 当代青少年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5页 |
4.2.2 青少年道德教育应设“方便法门” | 第55-58页 |
4.2.3 道德教育应重视榜样作用 | 第58-64页 |
4.3 从无畏施看法律、政策的公平正义 | 第64-73页 |
4.3.1 公平正义是法律、政策的道德基础 | 第64-66页 |
4.3.2 无畏施中的公平正义原则 | 第66-69页 |
4.3.3 遵守国家法律、政策即是无畏施 | 第69-73页 |
结束语 | 第73-7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| 第77-78页 |
后记 | 第78-79页 |